投稿系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目录
启蒙者的世俗化转向——鲁迅《端午节》索隐



摘要: | 鲁迅1922年6月怀着自觉的“讽刺小说”文体意识创作了短篇小说《端午节》,其“讽刺小说”文体观是通过讲授中国小说史、研读《儒林外史》建立起来的。《端午节》对人与金钱之关系的表现,是基于当时鲁迅本人的贫困生活体验。1926年7月,鲁迅在杂文《记“发薪”》中讲述了同样的体验并重提《端午节》。《端午节》与《记“发薪”》是关联性文本,在这二者之间,1923年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阐述了其“经济权”思想。在《端午节》中,鲁迅还就国民性、白话诗等问题与胡适进行了对话。创作《端午节》意味着鲁迅对世俗生活的关注,这关注成为其接受阶级论的前提之一。 |
作者: | 董炳月 |
作者单位: | |
期刊: | 世界民族 |
年.(期):页码 | 2020.(6):159-171 |
中图分类号: | |
文章编号: | |
关键词: | 讽刺小说;钱玄同;胡适;经济权;世俗化转向 |
欢迎阅读《外国文学评论》!您是该文第1146位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