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光辉里程碑——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
- [摘要]基于中国文艺特别是中国新文艺的实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多层次、多方面系统论述了文艺的本质特征,指明了人民文艺的历史发展方向,大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而成为中国人民文艺发展的理论指南和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光辉里程碑。毛泽东思想和他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关文艺论述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创造具有重大的影响,对于我们攀登文艺高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 张 炯
-
全文[ PDF 1599609.0 MB ] 2022.3(11):5-15 共有 805 人次浏览
|
|
- “人民性”文艺思想生成的逻辑基础与理论建构
- [摘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经过80 年的阐释和传播,已经从一种战时文艺理论发展为贯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整个过程的“人民性”文艺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的确立不只是其自身发展的结果,更是与其生生不息的跨时代阐释、传播、发展及其体制化过程紧密相关。《讲话》文艺思想既来自马列主义的理论资源, 也来自中国革命和变革的社会实践,二者共同构成了这一思想体系生成发展和实践传播的逻辑基础。《讲话》是一种历史事实和现实精神的互动存在,我们需要对其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做进一步的确认和理解。这种确认和理解不能只限于对其文献本身的评价, 而是应将其置于中国现代社会和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之中,从历史逻辑、政治逻辑、伦理逻辑的层面进行历时性和现实性的客观评价。
- 张福贵
-
全文[ PDF 1606038.0 MB ] 2022.3(11):16-24 共有 672 人次浏览
|
|
- “人民”与社会主义文艺阐释共同体的建构
- [摘要]“人民”作为阐释共同体,既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意义创造者与守护者, 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国家的体认者与信守者。正是经由“人民”这一特殊“阐释共同体” 的持续意义建构,社会主义文艺的意义才得以最终生成。社会主义文艺遵循“由谁创 造,由谁阐释”的基本阐释学原理,决定了“人民”的本体内涵因时而变的不同意义生 产逻辑。自 1942 年“人民”作为社会历史本体观念的正式确立至今,“人民”概念经历 了由“作为革命和建设”的人民,到“作为建设和改革”的人民,再到“作为改革和实 践”的人民的历史性转变,社会主义文艺意义的生成逻辑也相应地经历了由“教化型阐 释共同体”到“知识型阐释共同体”,再到“实践型阐释共同体”的嬗变。理解“人民” 作为社会存在本体与文艺意义创造本体的互文转变逻辑,既可为理解“人民”在不同时 期的主体性地位提供依据,也可为理解社会主义文艺的复杂意义提供启示。
- 谷鹏飞
-
全文[ PDF 1563056.0 MB ] 2022.3(11):25-33 共有 601 人次浏览
|
|
- 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的发展与深化
- [摘要]1984 年至1989 年是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发展与深化阶段。1984 年, 童庆炳、钱中文等不仅明确提出了文学的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这两大新理论命题,而且对其作了初步的理论阐发。1985 年至1988 年间,王元骧、栾昌大、董学文、钱中文等分别从哲学原理的普遍性与文学的特殊性两个向度对文学反映论新命题进行了更具体、更深入的学理化阐释。1989 年,王元骧、钱中文等理论著作的出版意味着两个新命题已得到了初步的知识化、系统化、教科书化,初步实现了对文学的形象反映论、特殊意识形态论这两个原有命题的“升级迭代”。
- 张永清
-
全文[ PDF 1609575.0 MB ] 2022.3(11):34-43 共有 634 人次浏览
|
|
- 当前文学批评的要素
- [摘要]国家和社会各界对文学批评投寄许多要求与期待,当前文学批评的加强可从其六大要素着手:一是对文学作品或相关现象的独具只眼的艺术发现,二是借文学作品评论而表达社会关怀,三是通过文学作品而接续传统链环,四是拥有艺术公共领域中的艺术公心,五是呈现批评者的独特批评个性,六是自觉地成为作品艺术世界通向读者和文化传统之间的融合使者。艺术发现构成文学批评的起点,社会关怀、传统链环、艺术公心和批评个性等共同构成其同时展开的四条路径,而融合使者则是文学批评的目的地。如果批评者们都自觉向上述要求靠拢,就可以形成新的文学批评合力。
- 王一川
-
全文[ PDF 1617816.0 MB ] 2022.3(11):44-52 共有 1160 人次浏览
|
|
- 艺术是进化的吗?——一个仍待商讨的问题
- [摘要]早期有关艺术是否进化的争论,反映了人文艺术理论与自然科学方法尝试融合的诉求,但这种尝试以失败告终。原因是研究者对斯宾塞“进步进化论”的机械套用和对达尔文“适应进化论”的选择性忽视。艺术进步论不关注艺术作品的精神价值,而只以作为物质形态的艺术作品产生年代之早晚和艺术作品外在形式的简繁为标准,进而做出或“进化”或“退化”的价值判断,这并没有抓住艺术的核心。相比之下,艺术适应论在“自然—文化协同演化”的视角下,一方面肯定作为技术的艺术之炫耀和交流功能,另一方面着重揭示“美的艺术”基于物质形态又超越物质形态,并跨越时空的独特精神价值,认为无论在哪个层面上,艺术都是持续演化着的。
- 郭玉越
-
全文[ PDF 1671214.0 MB ] 2022.3(11):53-61 共有 822 人次浏览
|
|
- 理性理念如何转化为艺术形象?——康德艺术理论的现象学阐释
- [摘要]康德主张艺术形象是对理性理念的表达和扩充,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德国古典美学的基础,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过,康德实际上并没有具体说明艺术家究竟是如何把理性理念转化为艺术形象的。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可以借鉴胡塞尔的范畴直观和本质直观理论。胡塞尔主张通过想象力的自由变更就可以把握到具有自身同一性的普遍本质,但实际上既然本质直观是通过想象活动来进行的,那么所获得的就不可能是纯粹的本质或范畴,而只能是介于感性表象和抽象范畴之间的特殊表象,这也就是康德所说的图式。只有进一步通过知性和理性的抽象,才能把图式转化为范畴。因此,图式乃是理性理念的起源,也是把理性理念转化为艺术形象的中介。艺术家只有首先把理性理念还原为图式,然后才能运用想象力对图式进行加工,强化其感性和直观特征,从而使其转化为艺术形象。
- 苏宏斌
-
全文[ PDF 1605171.0 MB ] 2022.3(11):62-69 共有 394 人次浏览
|
|
- 中国现代作家书信的“公”与“私”——以鲁迅书信与文集、全集编纂为...
- [摘要]中国现代作家书信存在“公”“私”之别、“书”“信”之别。当书信仅作为人际传播影响个别人,它只是私人空间的私人文本;当书信被编入文集、全 集,就从私人空间转向公共空间。从鲁迅文集、全集编纂,可以发现,相对具有公共性质的“书”与更具私人性质的“信”出现分离,前者收入文集、全集均无阻碍,后者成为文集辑佚对象,且部分长期在全集中失收。现代作家书信如鲁迅与许广平的《两地书》原信,最终成为文集辑佚、全集编纂的对象,作者本人、亲属和整理者自觉规避某些言语,先后对书信进行增删、修改,以致书信在编入文集、全集过程中发生变异,成为不同于原信的公共文本,进入文学研究者视野后,被整合到文学史叙述之中,使作家形象更为丰富和复杂,有的甚至影响作家形象塑造。这一现象,某种程度上具有重写文学史的意义。现代作家书信由“私”转“公”,是一个文本凝定过程,在社会治理、政治生活以及日常活动中,构成一种毛细管式的道德文化力量。
- 付祥喜
-
全文[ PDF 1622202.0 MB ] 2022.3(11):70-80 共有 353 人次浏览
|
|
- 从“差不多”到《尝试集》——《端午节》的内在“低音”
- [摘要]方玄绰的“差不多”说乃是鲁迅人生经验的结晶,是人互为奴隶的困境之缩影。在胡适勾画出“好人政府”的蓝图、引起舆论关注之际,借助“差不多”和 《尝试集》,鲁迅和风头上的胡适开了一个小小玩笑,而在这戏谑背后,更隐伏着“知”/经验型思维与“行”/ 理念型思维的对立和颉颃。《端午节》主题从私域延伸至公域,在整体上呈现出弱虚构性与强观念性,这也可以作为理解鲁迅“家庭小说”的切口。
- 孟庆澍
-
全文[ PDF 1619530.0 MB ] 2022.3(11):81-89 共有 620 人次浏览
|
|
- 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内源性”生成机制探析——从越文化视阈的透视
- [摘要]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中,对世界文化新潮的有效汲取固然不可或缺,但 “传统内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越文化“近传统”蕴含的叛逆道统、注重变革的精神,曾长期影响我国的思想文化界;越地的面海区位优势,养成作家外向拓展的精神品性,造就内外共振的文化效应;而越文化在传统格局中的新变,也形成一种历史流转的文化精神。这些特征,恰好与越地作家群体开创中国新文学的卓越建树形成同构对应关系。由此可以看出:越文化是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一种重要“内源性”机制。
- 王嘉良
-
全文[ PDF 1610055.0 MB ] 2022.3(11):90-97 共有 348 人次浏览
|
|
- 20 世纪 30 年代山东中学国文课堂内外的新文学
- [摘要]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经历了从纯文言文教学到以白话文教学为主导的重大转变。作为白话文的重要载体,新文学在山东的中学国文课堂内外得到了广泛传播。这种新的文学形态,引发了教与学两方面的深刻变革,国文课堂的思想性和文学性同时彰显,从而拉近了教育和现实生活的距离,提升了师生们关注社会现实的自觉。在此基础上,国文课堂不仅加入了新文学再生产的链条,而且为广泛的革命动员提供了历史情境。20 世纪 30 年代山东中学的国文教学,构成了立体认识新文学之历史意义的生动个案。
- 刘子凌
-
全文[ PDF 1615621.0 MB ] 2022.3(11):98-106 共有 322 人次浏览
|
|
- 新诗“情绪节奏”的内涵、机制与实践
- [摘要]郭沫若和戴望舒是情绪节奏学说的代表人物,郭沫若认为诗是对情绪自然消涨的直写,戴望舒认为诗是对情绪抑扬顿挫的曲写。闻一多和朱光潜从生理和心理角度阐释了情绪成为节奏的可行性,接受者依据诗歌节奏的“模型”,形成心理“预期”,继而根据“预期”的满足与否,产生松弛和紧张两种心理状态,同时由于“动作趋势”的作用,生理也与心理节奏产生应和,从而完成情绪的生成和传递。“预期”满足与否是情绪节奏生成的关键机制,这得到了现代心理学的印证。在新诗创作实践中,押韵、反复等是常规的情绪节奏建构方式,情绪节奏的效果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情绪节奏学说深化了我们对于诗歌节奏的具身认知,其理论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和完善。
- 王雪松
-
全文[ PDF 1614105.0 MB ] 2022.3(11):107-115 共有 467 人次浏览
|
|
- “我颂扬投火的飞蛾”——新诗同题译写现象的个案分析
- [摘要]从宗白华《流云》中的小诗,到朱湘、梁宗岱、冯至等的诗歌创作或翻译,现代诗人笔下不约而同地出现了“飞蛾投火”的形象;当代诗人张枣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开始的一些诗,又续写了这一形象。若干看似无关的汉语新诗文本,通过德国诗人歌德一首短诗形成了迂曲奇妙的关联。这一形象不但关乎古波斯诗人,通连佛经和六朝诗赋,涉及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小说,而且影响了张枣对鲁迅《秋夜》的解读,因而促成了巨大的文本共鸣。诗歌“同题”之下,既有诗人写作过程的曲隐与通变,也有诗人之间的潜在呼应和不同精神向度,这正是百年新诗的丰富性所在。
- 颜炼军
-
全文[ PDF 1606113.0 MB ] 2022.3(11):116-122 共有 354 人次浏览
|
|
- 文本、阅读与风格的建构——周立波《山那面人家》的发表与批评
- [摘要]短篇小说《山那面人家》往往被视为周立波美学风格的代表作,但在1958 年它既有“不入‘时调’”的一面,同时也被《人民文学》纳入民族化风格探索。读者来信则否定了民族化风格的读法,越过风格而强调内容的政治性。唐弢的“反批评”文章《风格一例》改写了前述两种大相径庭的阅读路径,在实现小说风格美学命名的同时,将其带入风格多样化的讨论,并由此引发以群的批评。通过一种“阅读史”视角梳理小说发表、批评与反批评的多重历史语境,可以再现刊物编辑、读者来信和批评家的评论三种阅读方式之间的错位与转移,重构 20 世纪 50 至 70 年代其风格建构过程中的美学与政治的张力。
- 张高领
-
全文[ PDF 1617478.0 MB ] 2022.3(11):123-130 共有 665 人次浏览
|
|
- 返乡文学青年如何回嵌乡土?——20 世纪 60 年代初赵树理的相...
- [摘要]赵树理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塑造了不安心农业劳动的返乡文学青年形象。面对返乡文学青年如何回嵌乡土的难题,赵树理认为文艺不应再专业化,返乡文学青年可通过业余创作,繁荣群众文艺,移风易俗,或下沉、切事,转变为乡村建设的实干家。赵树理并未将这些思考文学化,其小说更多显示了转化返乡文学青年的难度,而同时期的其他文学创作则讲述了众多返乡青年回嵌乡土建设新农村的故事。不过赵树理“返乡文学青年如何回嵌乡土”的问题意识依然撬开了诸多文学—社会议题。20 世纪 60年代初,现代知识回流乡村,农村与青年相互改造,依托的是包含农业集体化实践在内的别样现代性规划。这个前提变更,随之而来的就是不同的故事。
- 闫作雷
-
全文[ PDF 1669084.0 MB ] 2022.3(11):131-140 共有 387 人次浏览
|
|
- 路遥的“残酷”人生观及其文本呈现
- [摘要]路遥在其写作和演讲中多次提及“对自己残酷一点”的人生理念,忍受苦痛和牺牲甚至自找苦吃去实现目标的行为模式鲜明地呈现在他的写作姿态和生活方式中,但这一人生观并不独属于路遥个人,它是社会潮流与个人历史交汇后的产物,潜藏着意识形态上占据话语权和合法性的时代话语。对路遥 20 世纪 70 年代到 80 年代的创作进行历时性考察,可以发现其“残酷”人生观的内核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社会转轨发生了从维护集体主义到实现个人价值的转换。对路遥创作文本中所呈现的人生观的分析,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路遥,还为探索时代发展的精神理路提供了有效路径。
- 韩欣桐
-
全文[ PDF 1615916.0 MB ] 2022.3(11):141-148 共有 504 人次浏览
|
|
- “现代性”作为一种古典诗传统——论 21 世纪新诗对古典诗传统的...
- [摘要]21 世纪以来的一批诗人和新诗研究者携带“现代性”眼光从诠释学视野出发对古典诗词进行重新阐释,发现“现代性”在古典诗词中早已存在,并从古代诗歌史中爬梳出一条滥觞于南朝诗歌而延续至唐诗宋词的“现代性”脉络,由此指认其为古典诗词中的“现代性”传统,从而建构出古典诗传统的新面貌和新秩序,形成对古典诗传统的一种再发现,对新诗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然而,这种被视为古典诗传统的“现代性”事实上并非真正的“现代性”,而是一种杂糅“古典”“现代”和“后现代” 的“别现代性”,真正的“现代性”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发展。
- 罗小凤
-
全文[ PDF 1612156.0 MB ] 2022.3(11):149-158 共有 562 人次浏览
|
|
- 道器之用:鲁迅与南洋大学
-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马华人社群为维系华族教育与文化的延续性及完整性,于 1953 年筹办了中国海外第一所华文高校——南洋大学。在冷战背景中,南洋大学的建立与兴学并非单纯的教育课题,其背后还牵涉殖民 / 反殖民势力的争斗、国族 / 族群认同的拉扯、美苏阵营意识形态的角力等问题。而在南洋颇有传统的鲁迅则再一次被寻唤,通过鲁迅的遗产借助及多元影响聚力,南洋大学学人们不仅建构起以“族群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还深化了学生的族群认同,并肃清了校园内部的右翼势力,甚至在南洋大学被迫关闭后,他们利用关涉鲁迅的文学创作进一步反思历史、总结经验。可以说,鲁迅在南洋大学历史上发挥着“道器之用”——他不仅精神上引领着南洋大学学人们,而且还被修改、塑造,成为他们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资源供给。
- 胡星灿
-
全文[ PDF 1649746.0 MB ] 2022.3(11):159-167 共有 431 人次浏览
|
|
- 冬眠者何以醒来 ?——“三体”系列中的科幻小说未来想象机制
- [摘要]“冬眠”是科幻小说中惯用却常被忽视的一种未来想象机制。“三体”系列的“冬眠”式未来想象隐蔽地调和了自身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诸多矛盾,通过文本的科技设想、人物形象、叙事方式和认知装置的整体协作,貌似流畅且饱满地描绘出特定的未来想象。然而,这种“冬眠”式未来想象无法克服自身所凭恃的现代性进步意识的内在矛盾,又使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与其所处的文明状态相脱离。“冬眠”式未来想象对社会发展中诸多关联因素及其复杂互动的删减,受到孤立法和还原术的认知装置掌控。科幻小说的未来想象应努力开掘辩证、互动、发展的叙事潜力,使“冬眠者”成为真正的想象活体。
- 陈舒劼
-
全文[ PDF 1604500.0 MB ] 2022.3(11):168-175 共有 663 人次浏览
|
|
- “富艳”的史学和文学批评意义
- [摘要]富艳是魏晋南北朝史学和文学批评中出现的一个重要批评术语,关于其内涵,后来论者一般多是从作品风格或词采的层面进行认识,这并不符合原意。在当时的语境中,富为一义,艳则为另一义。就史学著述而言,富是褒扬史家史才即叙事能力达到的高度;就文学创作而言,富是赞扬作家文才即写作能力达到的高度。艳则为“文辞可美之称”。在当时的史学和文学批评中,号为富艳者唯左丘明、陈寿、曹植、谢灵运数人,足见它是被视为史才和文才的最高表现,已成为衡定作家才华和水平的最高标志。谢灵运评曹植才八斗,自许一斗,自也是隐含了文才表现达到极致的意思,与世所称曹植、谢灵运文才富艳的内涵完全一致。富艳后来淡出史学批评以及在文学批评中原始语义偏移,一是与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对词义的选择性注意有关,二是其义渺焉难详,论者不知是从孔子“儒行”说中移植过来的概念。
- 许云和
-
全文[ PDF 1615147.0 MB ] 2022.3(11):176-185 共有 610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