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影响的焦虑 ——论当代中国文论对西方文论的接受
  • [摘要]在当代中国文论变革发展的进程中,对西方文论的引入和接受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影响的焦虑”问题,这在“中国文论失语症”、文学“终结论”和“反本质主义”“强制阐释论”等话题的讨论中表现得较为突出。其表层原因在于中西文论之间地位与影响的不对等,深层根源则关涉对中西文论的先进性与落后性、异质性与同构性的认识,以及当代中国文论的创新与借鉴、继承关系等问题。如何走出“影响的焦虑”?一是在理论反思中找到并确立当代中国文论的主体性,重铸当代文论应有的主体精神;二是从百年中国文论所追求的“现代性”走向新时代所应建构的“当代性”,以此为根本确立当代中国文论创新建构的理论基点;三是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西文论的异质性与同构性问题,找到向西方文论学习借鉴和异质互补、异质同构的契合点;四是着力解决一个“化”的问题,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赖大仁
  • 全文[ PDF 1479357.0 MB ] 2021.5(10):5-12  共有 1213 人次浏览
  • 在认识革命中重塑“文学”——论李初梨“普罗列塔利亚文学”理论的思...
  • [摘要]在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语境中,李初梨的“普罗列塔利亚文学”理论因其“认识革命”的思路而具有特殊意义。李初梨的理论并不直接指向政体革命,而是勾勒出以“全社会”视野为核心的认识体系,并转换了智识阶级对革命的认同方式,从这两个层面将无产阶级革命的概念和问题带进文学中,为国内马克思主义从政治理论到文学理论的拓展提供了契机。在当下,其思路仍具有可观的理论潜能,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历史进程。
  • 王健
  • 全文[ PDF 1476027.0 MB ] 2021.5(10):13-20  共有 1371 人次浏览
  • 作家培养的“文艺春天”——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稀见史料(198...
  • [摘要]1980年春天,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复办,这是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在文学领域的重要成果。青年作家培养机制的重建与创新,为文学发展注入活力,推动了文学的繁荣。文学讲习所恢复以后的培养模式接续了50年代的基本思路,但更加尊重文学人才的成长规律,使得学员的综合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都得到明显的提升。在1980年至1982年的88份油印讲义中,授课的中国作协领导、作家和评论家敏锐回应现实挑战与时代关切,向学员们传达时代对文学提出的新要求: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现文学的繁荣;挖掘人性,塑造立体的人;文学创作要处理好与时代、现实、生活的关系;文学创作要有个性,文学发展离不开创新。
  • 黄发有
  • 全文[ PDF 1486577.0 MB ] 2021.5(10):21-31  共有 959 人次浏览
  • 钱锺书对朱光潜意象美学观的批评——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上一桩被忽视...
  • [摘要]钱锺书对朱光潜意象美学观的批评,是20世纪中国美学史乃至学术史上极其重要却至今鲜为人知的一桩公案。朱光潜于1924年创作的《无言之美》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第一篇在审美意义上使用“意象”概念的论文,他对直觉说、移情说、距离说、物我关系等思想的介绍和阐释,奠定其意象美学观的哲学基础。钱锺书提出“本意说”,限定了意象生成美感的适用范围;通过反思移情说,提出了“人化批评”的思想,重新概括了意象创构过程中物我关系的三种形态;在批评直觉说的同时提出艺术传达过程中艺术家“出位之思”的观点,用以分析艺术意象的创造及跨界问题。对此,20世纪中国美学史研究和新时代的文艺学美学理论建设应有所关注和反思。
  • 王怀义
  • 全文[ PDF 1527315.0 MB ] 2021.5(10):32-40  共有 910 人次浏览
  • 论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走出去”与“走回来”
  • [摘要]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70年历程可以划分为起步期、发展期和爆发期三个阶段。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中存在着“中国性”与“世界性”的矛盾,借助于“全球世界文学”与“‘世界中’的中国文学”概念,可以展开关于当代文学海外传播“走出去”与“走回来”的理论辩证。“走回来”包括了走回当代文学本体、走向多元协商、走向民间交流和走向人机对话四个方面。通过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重新迂回进入自身,既可以彰显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价值,又可以寻求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对话融合的可能性,从而呈现“作为世界文学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经验和审美价值。
  • 季进
  • 全文[ PDF 1533233.0 MB ] 2021.5(10):41-47  共有 966 人次浏览
  • 《摩罗诗力说》与鲁迅的文章观
  • [摘要]要关于《摩罗诗力说》等鲁迅早期文言作品,一些学者运用“材源考”的方式还原了其所依据的蓝本,认定其为“编译”性质。这种注重知识生产的实证研究自有学术价值,却不应因此忽略古文中“学问”与“文章”的纠缠,对文章脉络与文体的讲究。从文章学的角度考察《摩罗诗力说》一文,可知其主旨是在“纯文学”的视域下反思诗教传统,反对诗教主张的“温柔敦厚”与“征圣”,既强调纯文学的“不用之用”,又主张文学应具有启蒙主义的“教示”功能;在文体上,鲁迅采用了“说”的文体,运用史传笔法,文风纵横抑扬,详赡气盛,情文相生。鲁迅根据文章的立意谋篇对材料进行了统筹,做到了文脉的通畅与结构的整一。
  • 吴海洋
  • 全文[ PDF 1545499.0 MB ] 2021.5(10):48-56  共有 1125 人次浏览
  • 南宋华夷观念的转变与梅花象喻的生成
  • [摘要]梅花象喻从南宋以来逐渐被塑造成华夏文化的象征,这一过程与思想界从华夷之辨到夷夏之防的转变密切相关。在当时,对民族、国家与文化的认知,对民族精神的探寻与塑造具有传续华夏命脉的崇高意义。这种探寻与塑造以对华夷之辨的重新阐释为切入点,梅花象喻的生成集中体现了这一文化构建的历程。华夷之辨在理学文化语境中被简化为君子小人之辨而纳入到理一分殊的认知体系中。立足于此,梅花象喻深入到华夏文化自我认知的各个层面,这是它能够象征华夏的前提和基础。理学着眼节操观念来塑造社会人格,严守夷夏之防。梅花书写标举节操,在观念世界筑起一道捍卫华夏文化的长城,因此之故,梅花最终成为寄托文化执念与文化认同的象征符号。
  • 刘培
  • 全文[ PDF 1461596.0 MB ] 2021.5(10):57-66  共有 535 人次浏览
  • 论阐释的四种模式
  • [摘要]当代阐释理路可选取四种主要思路,不妨命名为小说家、哲学家、批评家和理论家的阐释模式。在小说家,阐释尽可以海阔天空大胆假设,但是文本最初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不容忽视。在哲学家,具体来说是实用主义哲学家,认为意义原本就存在,严格运用某种方法可将之阐释出来,那是荒唐透顶。在批评家,不温不火的阐释呼应共识,然而平庸无奇,阐释一样需要想象,是以但凡有文本依据,所谓的“过度阐释”并不为过。在理论家,阐释本质上应是超越私人性质的“公共阐释”,须具有“共通理性 ”。凡是往事,皆为序章,一切阐释洞见,说到底是建立在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之上。
  • 陆扬
  • 全文[ PDF 1542109.0 MB ] 2021.5(10):67-75  共有 808 人次浏览
  • 负于存在:从所说回到道说
  • [摘要]列维纳斯的伦理学是一种走向他者的伦理学,为了走近他者,主体必须从存在回到负于存在。他认为语言在结构上分为道说和所说,而所说在结构上又分为存在和存在者。传统的形而上学只关注存在者,海德格尔则把被遗忘的存在重新放置进哲学的核心。但在列维纳斯看来,存在者和存在,都属于所说,至于更为原始的道说则被遗忘了。道说的核心并非所说,而是道说本身,因为道说在现象学上的原始意义就是接近他者。道说首先是一种回答,是对他者所发出的呼吁、要求和乞求的回答,所以道说本质上乃是一种对他者的责任。道说就是接近他者,就是为他者负责,就是暴露于他者,就是被他者劫持,就是敏感、脆弱、忍受和痛苦,就是奋不顾己。一言以蔽之,就是负于存在。
  • 马元龙
  • 全文[ PDF 1636134.0 MB ] 2021.5(10):76-85  共有 517 人次浏览
  • 普罗普与巴赫金——试论20世纪民间文艺学的两种范式
  • [摘要]普罗普与巴赫金是20世纪苏联著名的民间文艺理论家。普罗普在科学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开展幻想故事的形态学与历史学研究,巴赫金则在现象学的原则下探讨言语体裁与社会交往的复杂关系。普罗普试图在幻想故事文本中寻找稳定不变的要素,从而建构故事类型的“基本形式”与“派生形式”,并为其历史起源研究奠定基础;巴赫金则把文本还原为言语交流活动,着眼于人类言语行为的整体,努力探索的是人类“派生的言语体裁”中所隐藏的社会学诗学问题。在国际民间文艺学界,上述两种研究范式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当前民间文艺学家反思与批评“民间文学”这一概念,转而关注“口头艺术”的文本化问题,显然是对巴赫金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王杰文
  • 全文[ PDF 1524478.0 MB ] 2021.5(10):86-95  共有 459 人次浏览
  • 本土化与祛魅化——哈罗德·布鲁姆诗学中国旅行分析
  • [摘要]布鲁姆诗学的中国接受具有四个方面内容,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表现出四种接受态度,体现为三个接受层面。布鲁姆诗学的中国境遇鲜明地呈现了外来理论中国旅行情状的复杂性。布鲁姆诗学中国旅行的过程是外来理论与接受主体的碰撞、冲击、排斥、调整与融合,经历了一个从传入到变化再到创新的过程,这是其重新发现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特殊的自我超越过程。布鲁姆诗学中国本土化必须在接受主体的批判精神视界中才可能完成,它必然是一个外来理论的祛魅过程。
  • 高永
  • 全文[ PDF 1518874.0 MB ] 2021.5(10):96-104  共有 457 人次浏览
  • 重读 《白鹿原》
  • [摘要]毛泽东关于乡村“政权”“族权”和“神权”的论说有助于我们重新解读、阐释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在现当代文学中历来被怀疑被批判的“族权”(宗法祠堂),在《白鹿原》中成为正面形象。小说中的“神权”也不仅体现为庙宇迷信,而可能包括某种知识教育信仰系统。“政权”“族权”和“神权”三种权力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历史走向是《白鹿原》重新书写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村历史的关键线索。
  • 许子东
  • 全文[ PDF 1442231.0 MB ] 2021.5(10):105-110  共有 1000 人次浏览
  • 《平凡的世界》中的王满银形象重释
  • [摘要]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塑造了王满银这一人物形象,他的“二流子”身份及其行为成为学术界集中批评的对象。但对此点的过度关注使王满银的“小生意人”身份背后蕴含的多重意义被忽略。王满银独特的贩卖生活呈现出20世纪80年代前后农村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个体农民与农村经济改革、乡土社会的道德秩序、社会主义文化传统和乡村市场兴衰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路遥通过塑造王满银的“次要人物”身份参与文本建构,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理论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有益补充,为当下文学如何继承和突破当代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和路径。
  • 杨丹丹
  • 全文[ PDF 1460562.0 MB ] 2021.5(10):111-120  共有 756 人次浏览
  • 谁来为城市署名——评迟子建的长篇小说《烟火漫卷》
  • [摘要]《烟火漫卷》带有城市传记的意味,是迟子建对哈尔滨的历史文化、身世之谜和身份体认的一次大规模发问和作答。小说的运思从“署名”切入,以迟暮老人为叙事中心,聚焦中华巴洛克风格的榆樱院空间,采取代际传递的史述策略,围绕“谁来署名的早晨”“谁来落幕的黄昏”展开,在族群身份、城市历史、建筑空间的交叉叙述中,叠加出人与城的相互署名状况。署名的更改、冒用、恢复,带来城市人群的身世纠缠,导致人生的晦暗无常或存在感的复苏。更改、冒用的署名需要通过寻找来确认初始身份,人与城都陷入了身份寻找的宿命。寻找与署名构成了哈尔滨叙事的动力和主线,寻找的结果,构成了不同的人生落幕。而城里人与城外人的“彼此寻找”,则带来了新一轮的城市署名事件。
  • 李永东
  • 全文[ PDF 1454761.0 MB ] 2021.5(10):121-129  共有 706 人次浏览
  • 论“十七年”合作化小说的牲畜话语及其意义
  • [摘要]在“十七年”的合作化小说中,牲畜不仅是作为乡村社会的农业生产资料与家庭财富而存在,它还涉及合作化运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问题,同时又为合作化小说增添了若干审美异质元素。合作化小说通过书写不同类型人物对牲畜的情感取向,检视其认同立场与道德水准,但又表达了部分农民发自人性的美好;通过牲畜之生死的设置,两条道路的斗争得以生活场景化;在对合作化未来生活想象的虚拟风景中,数量繁多的牲畜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这既契合中国乡村传统文化心理,又使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变得具象化,从而激发农民对合作化共同体的信心,无意之中也为文本增添了些许田园诗意。
  • 雷鸣
  • 全文[ PDF 1449586.0 MB ] 2021.5(10):130-137  共有 581 人次浏览
  • 文化的政治逻辑——论冰心在日期间的文学活动
  • [摘要]内容提要冰心曾于1946年11月至1951年8月短暂寄居日本。期间,应邀在东京大学做了题为“怎样欣赏中国文学”的连续演讲。在演讲中,冰心参考了美国人类学家鲁丝·本尼迪克特的研究方法,提出从文学和文化来了解中国国民性的观点,并向战后在美国干涉下不得不保留天皇的日本听众强调了中国国民性中“热爱和平”以及尊重个人权利的特征。与此同时,冰心自身的作品《寄小读者》也在战后日本广受欢迎,在日本民众心中树立起了一个民主中国的形象。正是包括文学在内的广义的“文化”连接起了冰心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战后在日的文学活动,其中蕴含着20世纪中国抵抗霸权过程中,力图在广阔底层世界中寻找连接的一贯政治逻辑。
  • 熊鹰
  • 全文[ PDF 1551003.0 MB ] 2021.5(10):138-147  共有 540 人次浏览
  • 中国情结、东亚民族主义与朝鲜想象
  •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视界中的朝鲜,往往于亲近中隐含疏离,是一个咫尺天涯的“内他者”。基于跨界内外之内他者来塑造民族认同,是东亚民族主义的普遍症候。至于无所不在的历史中国,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诸国无法祛除的内在情结,东亚民族主义处理的首要问题从来不是西方,而是彼此之间的历史、文化和地缘纠葛。在现代社会,人们难以根据某种同质性形成稳定的社群,只能在流动的世界状况中反复界定彼此关系,进而想象性地建立内外有别的身份认同,内他者概念正是为了表征民族、阶级等现代共同体的间杂性。追溯中国现代文学的朝鲜想象,意在建构一个内外连带的文学地缘学图景,钩沉东亚民族国家认同的中国情结,以图打开理解民族主义的新视野。
  • 韩琛
  • 全文[ PDF 1475778.0 MB ] 2021.5(10):148-156  共有 505 人次浏览
  • “有法”与“无法”之间——论“驻村群众运动”与赵树理1948年的...
  • [摘要]提及赵树理的土改叙事,学界通常将写于1948年的《邪不压正》视为土改的“文学样本”,以考察其土改叙事与土改实践之关联,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赵树理在同年撰写的一系列土改“短论”。这批“短论”具有篇幅短小、动员性强的特征,它们紧跟土改时势,与小说实为一体两面。赵树理参与的“驻村群众运动”及其撰写的“短论”,深入探讨了20世纪40年代后期解放区土改这一群众运动背后“有法”与“无法”的关系,并借此对现实与虚构、文学与土改的关系作出了进一步思考。
  • 林培源
  • 全文[ PDF 1475778.0 MB ] 2021.5(10):157-164  共有 722 人次浏览
  • 曾朴续改《孽海花》的政治理念与文学意识
  • [摘要]曾朴的《孽海花》分为“小说林本”和“真美善本”两种版本,前者作于1907年之前,共25回,后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续写和改写,于1927年后共完成35回。创作中辍期间,曾朴一方面投身到清末民初的重大政治活动中;另一方面也通过译述工作从域外文学里汲取文化养分,尤其关注法国作家雨果的名作《九十三年》。在翻译该作时,曾朴受到小说人物西穆尔登的“直线眼光”和“炮祸、三童戏嬉”等隐喻的启发,认识到“直线式”革命逻辑背后的隐患,并将此文学感悟与现实参政经验相结合,融入到对《孽海花》的增删与续改中。此举不仅增益了小说的思想厚度,同时也展现出作家晚年在文学领域的成熟表现与历史贡献。
  • 陈莹
  • 全文[ PDF 1498657.0 MB ] 2021.5(10):165-173  共有 568 人次浏览
  • 占断、识象与阐释:先秦占梦书写的三重维度
  • [摘要]内容提要先秦占梦书写兼备占断、识象与阐释的多重维度,从中化生出多种书写形态。殷商占梦活动具有偶然性和自发性,往往起于商王对梦的畏惧,由商王及贞人进行甲骨占卜,得出吉凶二元的占断结论。西周时期,梦象被符号化,“占断”逐渐被“识象”取代。春秋以后,大量职业占梦者服务于上层贵族,通过辨识梦象进行占梦并提出对策,此外还负责编纂和保藏“占梦书”这类职业文献。与此同时,一些贵族卿士也利用其历史知识及道德思辩介入占梦活动。这一群体的政治身份与话语优势,使其在史传占梦叙事中成为更受关注的主体,并为占梦书写提供了更多阐释空间。
  • 林甸甸
  • 全文[ PDF 1566791.0 MB ] 2021.5(10):174-182  共有 465 人次浏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