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文艺人民性立场的内在关联——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
- [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艺人民性立场,虽然与古代民本思想有本质区别,却也有着内在关联。与持旧民主主义立场的学者相比,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民观更强调其底层取向,从而与古代儒家民本思想有更多一致之处。儒家学者基于民本思想而提出的“观诗”“怨刺”“诗教”“乐教”等主张,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对民间文艺传统的重视存在一定的继承关系,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农民的关注、从基层民众中培养创作者的努力,以及重视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的传统,都与古代民本思想有逻辑上的一致之处。
- 泓峻
-
全文[ PDF 1729.0 MB ] 2021.1(10):5-12 共有 2053 人次浏览
|
|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对康德美学的借鉴、批判与超越
- [摘要]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的出版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对康德美学的态度从以“批判”为主转向了“借鉴”、“批判”和“超越”。康德美学经由李泽厚的 “主体性实践哲学”和“人类本体论美学”,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体论转向,进而在审美情感论、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等三个方面促成审美论转向,并在实践价值论和审美自由论两个层面引发其价值论转向。但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们对康德美学从来就不亦步亦趋,而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上对其进行批判和超越。
- 范永康
-
全文[ PDF 1704.0 MB ] 2021.1(10):13-21 共有 1533 人次浏览
|
|
- 行为构建、人的构形及其存在形式——在巴赫金的诗学与哲学之间
- [摘要]巴赫金的伦理哲学,以责任为中心,从现实的人的生活出发,把人的行为作为人的基本活动与相互之间的关系而形成所谓“行为即事件”,它探讨人的行为构建,行为的现实性、选择、责任、价值、应分、参与、信仰、行为动机与行为产品。从这些行为的构成因素中,引出、确立于行为交往中的“我与他人”“我与你”的构建,人的存在的最高构形原则。在“我与你”的关系中,我负有责任,甚至牺牲也在所不惜,以达到行为责任的统一的追求。这种伦理哲学和以它为基础的哲学人类学,其积极方面,有助于我们对于伦理哲学的认识;对于只讲物质追求、感情思想可以任意买卖的当代生活来说,能够从精神方面提升我们行为的品格;在弥补生活与文化之间的失衡方面,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巴赫金在后来的美学、作家研究、超语言学等多种著作与笔记中,提出了意识的内在的社会性特征,它必然要形之于外,通过对话与人的存在的形态、本质的阐发,进一步把“我与他人”“我与你”的关系具体化。人如何存在?他的存在的方式又是如何?这些问题,从诗学方面来说,在文学研究中建立了独创性的对话诗学、文化历史诗学,深刻影响了当今的文学理论与文学史论。同时,这些问题在20世纪又受到不少哲学家的不断追问,巴赫金对此做出了独特的回答,建立了一种具有高度人文精神的、广泛意义上的对话哲学,提出人类生活按其本性是对话性的,要求对人和人类的命运持有对话立场。这种对话哲学思想,流行于当今人文科学界与社会生活。
- 钱中文
-
全文[ PDF 1793.0 MB ] 2021.1(10):22-38 共有 1140 人次浏览
|
|
- 从“名”与“逻各斯”看中西文化精神
- [摘要]在中西诗学文化比较研究中,“道与逻各斯”框架可谓深入人心。但在中国哲学文化中,道与名是悖反共生的,“名”既是一个哲学的、政治的、伦理的概念,也是一个语言学、逻辑学概念,它对于中国传统诗学以至整个文化生成具有基点性作用。道与逻各斯框架,不仅忽视了道与逻各斯的深刻歧异,还遮蔽了“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意义。“言说”、“理性”和“神性”共存于“逻各斯”之中,“名”则意味着“书字”、“名称”和“名—分”,且被道家之外的各家尊为“天地之纲”“圣人之符”。道家之道排斥“名”,各家之“名”却指向“道”。这使得以“名与逻各斯”为比较基点,不仅具有更充分的依据,而且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中西文化的同异和复杂性,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智慧,更好地体认中国传统“非逻各斯中心主义”文化所具有的以“自然”为大本、以“大象”为大体、以“生成”为大德、以“合和”为大境、以“共同体”建立为指向的“大美”精神。
- 赵奎英
-
全文[ PDF 1854.0 MB ] 2021.1(10):39-49 共有 1543 人次浏览
|
|
- 明清文章学中的“调法”论
- [摘要]“调法”是明清文章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范畴,体现了传统文论对古文中内蕴之音乐性的深入认识。从万历年间开始,“调”便成为八股文领域常用的批评术语;时文评家吸收转化了宋元以来字法、句法、章法中的诸多形式批评因素,用以重组、建构“调法”之论述,将对文章整体风格、节奏的抽象体验落实为具体的作文法度,其内涵涉及平仄、句式长短、语序、关联虚词等多个方面,呈现出向“句调”聚焦的倾向。调法之论由时文批评渗透到古文乃至先秦经籍的细部批评,通过举业指南、古文评点本等形式在士人阶层的知识世界中传播流行。清代桐城派的古文声调论,主张由字句、音节以窥神气,正建基于晚明以降“调法”之批评实践和理论总结。
- 胡琦
-
全文[ PDF 1763.0 MB ] 2021.1(10):50-58 共有 1170 人次浏览
|
|
- 从文艺功能论重谈“境界
- [摘要]很多学者认为“意境/境界”是贯穿中国文艺思想史的核心观念乃至总纲。自20世纪初王国维重新启用此二术语以来,学界景从如云。但到80年代后,争议极多,辩论纠缠枝蔓。“意境”与“境界”两个概念虽经常混用,但中国古代论者以及王国维本人都赋予它们不同的意义。这是解开“意境”纠缠的办法,而且单独讨论“境界”是有文献根据的。“境界”既是创作者的对世界的观照,也是接收者对文艺作品的观照,是艺术进入的超越庸常利害的程度。“境界”借用中国古典文艺学,尤其借自佛教影响下的中国诗话批评,同时也是在呼应十八、十九世纪德国哲学的直观说。“境界说”值得推崇,因为它比较完美地体现了对文艺的本质功能的中国式理解。关键词
- 赵毅衡
-
全文[ PDF 1742.0 MB ] 2021.1(10):59-66 共有 1395 人次浏览
|
|
- “名物学”与中国当代小说诗学建构——从王安忆《天香》《考工记》谈...
- [摘要]在当下写名物的小说中,王安忆的创作极具代表性。她的《天香》和《考工记》皆为以物观时、以物观世的经典。王安忆擅长在一个“变”的时代中,观察和思考时变与物的“名实相怨”,通过物的“名实相怨”去映射时代的“风雅正变”。小说构造上,王安忆多以“物”的审美思考,丰富小说修辞,推动小说前进。王安忆的名物叙写具有重要小说史意义,引发我们对中国“小说”观念、文法、文统的积极思考。
- 周保欣
-
全文[ PDF 1730.0 MB ] 2021.1(10):67-75 共有 1050 人次浏览
|
|
- 毕飞宇小说中的历史意识与叙事流变
- [摘要]毕飞宇小说中的历史意识主要涉及血脉族谱、古典艺术和民族心理三个面向。他从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出发,以理性思辨式叙事审视历史现实,探寻个人血脉和家族史并勾连中国现代民族史;以感兴修辞式叙事审视古典艺术,喟叹中国古典艺术的现代没落;以立体讲述式叙事审视民族性,质询并批判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深层结构。伴随历史意识的反思深化,毕飞宇小说的叙事艺术不断发生嬗变:由理性思辨式叙事到诗性兼智性叙事转向质朴本真的讲述式叙事,抒情式长句和说理性警句逐步向讲述式口语过渡。毕飞宇小说中历史意识与叙事流变的互动,既受作家历史观与叙事观的直接影响,受社会思潮与时代话语的强力规训,还与意识形态和诗学观念密切相关。
- 涂慧
-
全文[ PDF 1701.0 MB ] 2021.1(10):76-83 共有 815 人次浏览
|
|
- 自“油印”走出——翟永明组诗《女人》发表考叙
- [摘要]《女人》组诗的出现意味着翟永明早期写作第一次变调的完成。从1983年开始写作这组诗到1985年油印同名诗集,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女人”形象“夤夜而来”,影响的涟漪自此荡开。关于《女人》的研究,文本分析与历史价值判断已甚为丰富。本文意在回溯《女人》组诗自写作、发表到同名诗集公开出版的具体经过,特别是将油印本《女人》诗集作为重要史料,通过发表版本异同的比对,辨析这组诗从油印本出发以至经典的可能性,为观察诗人早期写作的自我调整提供具体语境,亦为理解20世纪80年代中期诗歌生态构建一个小坐标。
- 贺嘉钰
-
全文[ PDF 1761.0 MB ] 2021.1(10):84-93 共有 794 人次浏览
|
|
- 余光中诗歌对英诗的接受
- [摘要]余光中在诗歌写作中对英诗有大量的接受,有形式层面上的四行体、歌谣体、无韵体、长句法,内容层面上的水仙意象、凤凰意象、海妖/女妖形象、情爱与战争题材。在接受英诗的多种路径中,翻译扮演了重要角色。余光中对英诗的接受在很多情况下促成了其诗歌的成功,他早期受英诗启发创作的大量格律诗,推进了新诗的格律探索。其诗歌中一些源于英诗的特殊形式,丰富了新诗的形式库,在内容层面上对英诗的借鉴,如情爱与战争题材,拓展了新诗的表现范围。他诗歌中借自英诗的长句法也富于创造性,而“古风加无韵体”的形式,凸显了其诗中西合璧的独特风貌。
- 梁新军
-
全文[ PDF 1756.0 MB ] 2021.1(10):94-102 共有 779 人次浏览
|
|
- 短篇小说家的理论自觉——汪曾祺与林斤澜合观
- [摘要]鉴于汪曾祺与林斤澜的至交情谊以及他们在当代小说史中的意义与影响,将二人的理论思考合而观之,不仅有助于辨识其艺术个性与小说观念,更有望从其理论见解的分合之处,窥见当代文学发展史的若干侧面。他们的理论思考,主要贡献在于重申“体验型”的小说观,而求证之道有二:一是重构“生活”的内涵、重构生活与文学之关系,从而为其小说观找到坚实可靠的基础;二是重探小说理论的核心概念与相关命题,从而揭示它们所依附的短篇小说的“本质”。重温文论传统的意识、打通艺术门类的视野、中外古今对话的方法,也是其理论自觉的重要内涵。
- 徐阿兵
-
全文[ PDF 1721.0 MB ] 2021.1(10):103-114 共有 758 人次浏览
|
|
- 日本战后思想史语境中的鲁迅论
- [摘要]战后日本30年间思想论坛上的鲁迅论,主要通过逢十纪念活动展开。本文结合思想史语境考察以下问题:第一,日本人如何在浴火重生的战后国家与社会重建过程中持续关注到鲁迅文学的精神特质,并将其作为本民族的思想资源;第二,日本人面临的思想课题与20世纪世界史息息相关又具有东亚独特性,在此之下,鲁迅是怎样得到创造性的阐发的;第三,日本知识者以怎样的方式将鲁迅推到本国思想论坛的中心,使其成为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尺。重点讨论了竹内好、中野重治、竹内芳郎、花田清辉等的鲁迅论,进而尝试提出“鲁迅的世界意义首先体现在东亚”这一命题。
- 赵京华
-
全文[ PDF 1712.0 MB ] 2021.1(10):115-124 共有 822 人次浏览
|
|
- 现代文学之终结?——柄谷行人的设问,以及“文”之“学”的视角
- [摘要]在汉字圈的言文一致运动背景下,中日共同面临在与西方学术相遇过程中定义“文学”的问题,而章太炎和夏目漱石广义的“文学”观都超越了以小说为中心,以“排他性白话文”为基础的现代“文学”概念。随着民族国家建构的完成,“现代文学”主体形塑使命弱化。只有扩张“现代”和“文学”的概念,才能释放“文学”之巨大可能。
- 林少阳
-
全文[ PDF 1854.0 MB ] 2021.1(10):125-134 共有 833 人次浏览
|
|
- 现代中国“民众戏剧”话语的建构、嬗变与国际连带
- [摘要]“民众戏剧”自进入中国至今正值百年,关于其名与实,学术史存在诸多困惑与误区。这既因其不仅曾被视为全社会共识性的革命话语,还在政党政治中经历了话语争夺、分裂、对抗与收编,同时也与变化中的域外理论资源有着复杂缠绕。田汉的转向便显影着民众剧话语的分化。而在经冯雪峰等人翻译处理,梅耶荷德被左翼新立为民众剧理论权威后,田汉又通过对小山内薰三期论的模仿建构,使梅耶荷德在中国剧坛获得了更强说服力。以苏俄与日本为参照的民众剧论描画了中国新剧的经路,其问题点也预告了戏剧大众化实践的限度,提示出这一理想的落实所依赖的现实条件。
- 江棘
-
全文[ PDF 1762.0 MB ] 2021.1(10):135-143 共有 741 人次浏览
|
|
- 战时经济生活与抗战大后方文学转型
- [摘要]1940年前后,抗战大后方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在这一变局中,作家所属的文人阶层相比战前经济地位变化最大,有着强烈的被剥夺感,由此带来的文化心理变迁促成了大后方文学的转型。经济生活问题的凸显,使作家们将目光由想象的前线移回现实的后方,并从民族主义的文化凝聚力量中分离出来,重新看到个人生存问题。1940年是大后方文学的转型之年,“保障作家生活运动”的发起和《雾重庆》《八十一梦》的成功,显示了恶性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经济生活问题对大后方文学转型的推动。此后,经济生活问题的书写成为抗战大后方文学的重要一脉。这一脉被遮蔽的文学,呈现着20世纪40年代两场战争及其伴随的文化状态之间的一种中间态,它作为关节点联结起了两大主潮——民族抗战和民主进步,显示了“史诗时代”的丰富性。
- 廖海杰
-
全文[ PDF 1767.0 MB ] 2021.1(10):144-152 共有 957 人次浏览
|
|
- 西学东渐中的观念、方法与民国时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以语言学的输...
- [摘要]西方19世纪以来形成的语言学学科为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系列基本的观念、工具和方法。与现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密切关联者,一是浪漫主义时期欧洲以历史比较语言学为工具的文学研究传统,二是以英国瑞恰慈为代表的语义学研究。两者为传统文学研究增加了新的学理基础,改变了传统文学观念和“文学”界定,并形成了一些新的问题和领域,如文学发生学、文学语义学等。关键词
- 史伟
-
全文[ PDF 1752.0 MB ] 2021.1(10):153-160 共有 680 人次浏览
|
|
- 各有偏爱的选译——1937—1949年间中国诗坛对雪莱的译介
- [摘要]1937—1949年间,包括吴兴华、宋淇、徐迟和袁水拍在内的中国新诗人都曾翻译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作品,将他们的诗歌译介与创作并置进行考察,可以窥见在各自诗学发展路径中,不同的新诗人们,或者隐微地不忘浪漫主义中恒常的诗意美学,或者在现代主义的探索中不经意地折返至浪漫主义寻找资源,或者以新的革命视角对浪漫主义曾经的伟大事业进行全新的阐释。同时,雪莱政治诗歌中具有的功利性和革命性成为了其在中国最主要的身份标签,而抒情诗中充溢的对疗救自身的不懈追求、对智性的无尽探索以及对于希望的永恒崇拜,也为“放逐抒情”之后的中国新诗人寻找“新的抒情”提供了资源。
- 张静
-
全文[ PDF 1799.0 MB ] 2021.1(10):161-169 共有 890 人次浏览
|
|
- 汉晋都邑赋“方志性”的生成与演进
- [摘要]汉晋都邑赋以备载一方之山川建筑、风物英杰等为主要内容,以空间次序和分类铺排为体制章法,此与古代志书相似而具备“方志性”。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可视作都邑赋先声,二赋初步生成了“方志性”的主题与结构。东汉班固《西都赋》与张衡《西京赋》继起,扩充都邑赋的内容事项并增强其纪实属性。张衡《南都赋》对地方城市进行全面铺绘,完成了都邑赋“方志性”范式的定型。魏晋地方都邑赋竞作,使得“方志性”扩散为书写区域重镇的典型文类。汉晋都邑赋的“方志性”呈现出生成、发展、定型与扩散的历时性线索,并隐现着政治情境转换对文学范型嬗变的牵引。
- 陶禹
-
全文[ PDF 1766.0 MB ] 2021.1(10):170-178 共有 834 人次浏览
|
|
- 汉魏六朝诗文文本的流动与变异
- [摘要]在写抄本时代,作者和传抄者出于各种原因对文本作了有意或无意的修改,使文本产生了种种歧异,如河流般变动不居。汉魏六朝诗文文本生成、流通、变异所呈现的纷繁复杂的样貌,从低到高大致可以分为异文、乱篇、歧说三个层次,这要求研究者不仅要关注文字异同,还要重视更广泛意义上的文本不确定性;不仅要重视静态的文本歧异,更要重视具体历史语境给文本带来的动态变化。
- 陈君
-
全文[ PDF 1889.0 MB ] 2021.1(10):179-187 共有 1094 人次浏览
|
|
- 元刊十卷本《阳春白雪》残缺真相探微及相关曲学史问题考论
- [摘要]元代杨朝英编选的《阳春白雪》,是现存第一部元人选元曲总集,具有散曲文献元典的重要性质。该集现存两种元刊本。在两种元刊本中,一种是分前、后两集的十卷本,另一种是不分集的残二卷本。人们一般以为十卷本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版本,又是最早的刊本,所以历代之翻刻、影印皆以之作为底本。但实际上,十卷本是一个貌似完本的残本。与此紧密相关的问题是:究竟十卷本在前,还是残二卷本在前?有前辈权威专家认为十卷本在前,但经过仔细比勘可知,并非十卷本在前,而是残二卷本在前;且十卷本与残二卷本对应卷数之收曲数量较二卷本大为减少,也并非如论者所言是编者杨朝英的“重订”或“重编”,而是书商射利、删削原书并分裂卷数的结果。书商的肆意删削,与作者游戏笔墨的创作态度、编者以文传(歌)曲的编辑目的、读者“也唱得”的实用标准又是密切相关的,这就决定了早期曲文本的特征,我们在研究有关曲学史问题时应予以注意。关键词
- 赵义山
-
全文[ PDF 1958.0 MB ] 2021.1(10):188-196 共有 758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