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两个文艺“讲话”的话语意义分析
- [摘要]汪曾祺《受戒》中很少被注意到的佛徒生活与寺院经济在现代时期乃争议巨大的真实存在。通过以“新思想”改写“旧生活”,汪曾祺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受戒》等作品无意中触及了现代社会的理性化、去信仰等问题,在为“事功”而抒情的同时,也为“事功”而忧虑,表现出矛盾困惑的一面。借用汪曾祺归纳的“抒情考古学”方法,将“旧生活”与“新思想”同时历史化,有助于考察《受戒》等小说历史与美学、抒情与现实的辩证关系,进而揭示现代性悖论在汪曾祺作品中的显现方式。
- 张清民
-
全文[ PDF 1761.0 MB ] 2020.1(9):5-12 共有 1654 人次浏览
|
|
- 《资本论》与文学经典的思想对话
- [摘要]马克思对西方文学经典的研习与化用,内在地促进了他的思想发展与理论建构。马克思的理论著作中普遍存在修辞学上的“互文性”,蕴含着马克思与世界文学经典之间持续不断的思想对话。在《资本论》及手稿中,他大量化用《神曲》《鲁滨逊漂流记》《浮士德》等经典的修辞风格,孕育出了哲学、政治经济学批判与文学之间跨越性对话的独特思想图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未来走向的理论主题一直与“浮士德”的辩证意象之间保持着深刻的隐喻关系。马克思对“鲁滨逊”关于市民社会兴起与资本主义出路的预言进行了充分的历史阐释。马克思要充分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差异性与整体性,就必须逾越哲学、政治经济学与文学之间的学科分化、文体文类界限,走向一种“超学科”“超文体”的思想形态。在《资本论》中,现实的总体性与差异性、理论的总体性与多环节以及文本的超文体与多文类三者之间,必然形成一种艺术的、整体的再现关系。
- 郗 戈
-
全文[ PDF 1746.0 MB ] 2020.1(9):13-20 共有 1384 人次浏览
|
|
- 感性批判:探问历史化契机下的美学史研究
- [摘要]美学史不是按照时间次序或者逻辑线索所做的材料排列。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活决定意识”的判断使意识在摆脱纯思的幻觉的同时获得了感性的基础,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一起成为包括美学在内的一切科学的出发点,美学史的对象因而成为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的历史。其次,历史研究是从现在出发的,现在是了解过去的参照系。但这个参照系不是既定的,它本身先要接受批判,否则对过去的理解就会流于片面。在这个意义上,美学史的起点是当代社会的自我批判,它意味着,对当代社会的人的感觉中所呈现的一切进行批判性的考察。第三,先于认识和行动的情绪产生了了解过去的欲望,与此同时现在在情绪中呈现为一个记起过去的现在。情绪成为了一种使现在和感觉历史化的力量。但美学史毕竟是一门以知识为其形式的科学,因此研究美学史的目的就是,在承认情绪的源始地位的同时,凭借知识与意志成为情绪的主人。第四,当代美学的任务正在于,靠一种相反情绪成为情绪的主人。它意味着,我们必须对当代社会的情绪呈现进行勘测,并在相反情绪上考察成为情绪的主人的可能。当代社会的情绪呈现被勘测为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而特定的否定为我们给出了由以通向这两种情绪的相反情绪的道路。
- 孙 斌
-
全文[ PDF 1788.0 MB ] 2020.1(9):21-26 共有 1372 人次浏览
|
|
- 文学史叙事时间的再认识
- [摘要]一般认为,文学史中的时间就是按照文学史史实的时序排列下来的时间。其实不然。一切文学史都是经过文学史作者叙说而成的。这种“叙说”的特性决定了文学史的时间都是重新界定过的时间。这一新界定不仅表明文学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与文学史文本中排列的事件在顺序等方面的不同,而且还强调了文学史文本叙事时间结构量级的差异。从文学史三重模仿互动的角度看,文学史的写作过程其实就是一种通过有意味的“文学史情节”来叙说的过程,并且寄寓于文学史的叙事进程之中。这个叙事进程不仅包括文学史本身的叙说,而且还包括读者对这一叙说的理解和阐释。
- 乔国强
-
全文[ PDF 1785.0 MB ] 2020.1(9):27-35 共有 1413 人次浏览
|
|
- 《典论·论文》与九世纪初日本文学诸问题——基于“文章经国”思想的...
- [摘要]古代日本人最早接触《典论·论文》是通过李善注《文选》,这就意味着审察《典论·论文》在日本的影响首先不能忽视唐代“文选学”所起到的媒介作用。曹丕对“文”的自觉与唐人驰逐文华之风习互为明暗,共同影响了9世纪初日本接受《典论·论文》的方法——以“文章经国”为要义。《典论·论文》既是“文章经国”思想的元文本,又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专论,其对“文”之自觉及论“文”范式,潜移默化影响了9世纪初日本人对文学起源、发展及本质、功用等问题的思考。《经国集》序对中国文学所作的判断就是基于这种思考的最初成果。在这层意义上,《典论·论文》不仅是中国文论之嚆矢,亦可视为日本文论之渊薮。
- 郭雪妮
-
全文[ PDF 1782.0 MB ] 2020.1(9):36-44 共有 2680 人次浏览
|
|
- 阐释的记忆与技艺——《文心雕龙》在美国汉学界的“中国性”与“世界...
- [摘要]《文心雕龙》在20世纪美国汉学界的传播与研究,不宜简单理解为汉学研究的比堪发微,而应理解为比较研究的阐释学问题。美国的《文心雕龙》比较研究,以20世纪中叶以来渐成世界文学批评中心的美国整体文学语境为阐释空间,以阐释的记忆与技艺为研究方法,既回返中国文学批评历史语境凸显《文心雕龙》的“中国性”身份,又移置美国文学批评当代空间而拓展《文心雕龙》的“世界性”价值,从而成为20世纪海外《文心雕龙》研究最有建树的成果。
- 谷鹏飞
-
全文[ PDF 1781.0 MB ] 2020.1(9):45-52 共有 1338 人次浏览
|
|
- 论“全媒体”时代的中国报告文学转型
- [摘要]以报纸为物质基础的发生于近代的报告文学,在其发生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新闻性、文学性和政论性等基本的文体特征。“全媒体”时代媒体传播的多态化、媒体生活的泛化以及由此形成新的非虚构审美文化,显著地推进了中国报告文学的转型。原有的新闻性有所弱化,代之以非虚构的故事性,非虚构叙事成为文本文学性建构的基本方式。写作主体性退隐,全知式作者的“报告”渐变为有限视角的“对话”,作品的政论性淡去。书写对象向现实和历史漫溢,题材的窄化已被打开,表达方式的多样化消解着既成的模式化,报告文学在公共性与个人性之间达成新的价值定位。
- 丁晓原
-
全文[ PDF 1711.0 MB ] 2020.1(9):53-62 共有 1602 人次浏览
|
|
- 两个《凤凰》:一种“新的现实主义”——论欧阳江河与徐冰的“诗艺互...
- [摘要]21世纪之初,两个现象级文艺作品——欧阳江河的长诗《凤凰》与徐冰装置艺术《凤凰》,二者诗艺互文的实质,可概括为共同以“词与物的互文”的理论与实践来诠释“一种叫做凤凰的现实”的表达立场和策略。即在诗艺互文中重释古老的“名物”“格物”文化,汲取其中关于自然、经验的启示,面对当下的文明现状与时代症候,拓建一种兼具科学性和隐喻性的现实主义精神。二者在为“凤凰”赋形、释名的过程中,在新的文明前景下用更贴合本土经验的文艺形式激发出宏观的思维远景,表达出对集体力量、文明开拓之现实的沉实把握,并蕴涵着“格物致实”的内在诗学伦理:在自然、经验与现实主义精神的融汇中,提示了一种文艺发展的新拓向——聚焦于当下的问题意识、溯源于本土艺术经验、又突破了以往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新的现实主义”。
- 王书婷
-
全文[ PDF 1792.0 MB ] 2020.1(9):63-73 共有 804 人次浏览
|
|
- 对“现代”的另一种想象——论早期“改革文学”中的“现代”意识
- [摘要]在改革开放后40年的时间视野中,回顾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早期“改革文学”,殊为必要。迄今为止,主流文学史多把早期“改革文学”与同一时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并称“新时期文学”。但仔细辨析,“改革文学”所建构的“现代”意识,在基本立场、历史判断、现实情感经验等向度上都与同时期的主流文学存在较大差异。在这些对“现代”的不同表述中,早期“改革文学”既分享着同时代的主流意识,试图在对历史的反思、调整中重构现代;也携带着20世纪中国革命与早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情感、经验与记忆,对如何在现代世界结构中重新定位中国、如何理解20世纪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做出了不同的回答。这种回答,作为历史的隐含线索,始终参与、影响随后40年的社会发展和理论更新。
- 卢燕娟
-
全文[ PDF 1698.0 MB ] 2020.1(9):74-81 共有 1839 人次浏览
|
|
- 情感劳动与流动的共同体——论王安忆新世纪以来小说中的移民与家庭
- [摘要]王安忆新世纪以来的小说以“移民”和“家庭”为主要题材,主人公大多有着漂泊、离散的际遇,家庭和血缘的关系越来越淡漠,而与陌生人的情感联系则越来越强。可以说,她敏锐地捕捉和把握到了全球化时代下的政治经济现实,即高流动性经济所造成的人口的离散、漂移,以及由此导致的家庭的结构性分裂。但她试图在不稳定的生活世界里重建日常生活,这体现在她两类题材的小说中:“保姆的故事”和“江湖的故事”。在这些小说中,王安忆试图给出自己的回应和解决方案——以日常操劳和情感劳动为中介,使陌生人“家人化”,从而与邂逅的陌生人结成“流动的共同体”,重建一个“乡土人情社会”,以此作为家的替代。
- 陈湘静
-
全文[ PDF 1779.0 MB ] 2020.1(9):82-91 共有 993 人次浏览
|
|
- 民族的秘史与寻根的迷途——论《白鹿原》的叙事图景与陈忠实的精神危...
- [摘要]《白鹿原》的轰动问世,标志着陈忠实小说创作的巅峰状态,也预示着他重构寻根神话的精神危机。小说超越了启蒙、革命的书写模式,借助白鹿原、家族历史、乡绅文化和“白鹿精灵”的民间神话,真实还原了乡绅的崩溃这一“民族秘史”。在农村基层长期摸爬滚打的陈忠实,以其对于民间故事、秦腔故事的熟稔化用,匠心独运地将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永镇白鹿塔、重悟死生交这四个兄弟较量的连环故事,有机构成《白鹿原》的情节主线,实现了中国文学世情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在寻根小说的文学现场和精神氛围中,陈忠实精神返乡却又无家可归:消失的“白鹿”,既是心灵痛感的自然流露,也是此后创作乏力的深层原因。对此,研究者理应重视。
- 张冀
-
全文[ PDF 1705.0 MB ] 2020.1(9):92-100 共有 1307 人次浏览
|
|
- “抒情考古学”:汪曾祺《受戒》的一种读法
- [摘要]汪曾祺《受戒》中很少被注意到的佛徒生活与寺院经济在现代时期乃争议巨大的真实存在。通过以“新思想”改写“旧生活”,汪曾祺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受戒》等作品无意中触及了现代社会的理性化、去信仰等问题,在为“事功”而抒情的同时,也为“事功”而忧虑,表现出矛盾困惑的一面。借用汪曾祺归纳的“抒情考古学”方法,将“旧生活”与“新思想”同时历史化,有助于考察《受戒》等小说历史与美学、抒情与现实的辩证关系,进而揭示现代性悖论在汪曾祺作品中的显现方式。
- 闫作雷
-
全文[ PDF 1755.0 MB ] 2020.1(9):101-110 共有 1077 人次浏览
|
|
- “无恩有爱”:新文化运动亲子伦理再考察
- [摘要]新文化人通过强调生育行为的偶然性和自然性,否定了父于子有恩,同时也将生育的意义从世系延续改写为个体生命事件。与此同时,自然亲情被新文化人建构为亲子关系的本体性价值,情感原则成为了代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爱”取代“恩”成为亲子伦理的本体价值和总体原则,反映的是中国家庭伦理由“秩序型”伦理向“情感型”伦理转变的过程。
- 姜瑀
-
全文[ PDF 1748.0 MB ] 2020.1(9):111-119 共有 1777 人次浏览
|
|
- 威廉·莫里斯与田汉的思想转向
- [摘要]关于田汉的左转,学界普遍聚焦于《我们的自己批判》,对1929年出版的《穆理斯之艺术的社会主义》鲜有关注。笔者认为,田汉译述的《穆理斯之艺术的社会主义》一书揭示了他政治转向前的某种心路历程。该书深入分析了威廉·莫里斯[1](William Morris,1834—1896)的艺术社会主义思想。莫里斯倡导“劳动快乐化”,基本解决了困扰田汉多年的劳动内在动力问题。通过深入剖析莫里斯成为社会主义者的原因和必然性,田汉重申了“人格就是诗”——真的诗人视劳动为艺术,因而就是真的社会主义者,从而实现自我转向逻辑上的圆满。田汉的自传小说《上海》前三章与后四章发表时间间隔约一年半,而《穆理斯之艺术的社会主义》恰成书于此时。田汉对莫里斯的深入研究,似造成了小说前后主题和叙事方式上的断裂,其中生动地再现了田汉思想转向的过程。
- 张锐
-
全文[ PDF 1774.0 MB ] 2020.1(9):120-127 共有 1102 人次浏览
|
|
-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申报·自由谈》(1933—1935)
- [摘要]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申报·自由谈》(1933—1935)的关系十分重要,却始终未有详论。实则,《自由谈》改版之初本有既定路线,在主编黎烈文的摸索过程中,鲁迅、茅盾等作为著名作家被吸纳进入刊物作者群,拉开了刊物风格转变的序幕。但相较“在鲁迅引领下形成的‘兼容并包’风格”,《自由谈》的特征更应概括为在时势与编者的推动下“偶成”的鲜明“左翼主题”。同时,“左联”虽然在与《自由谈》的互动中相对被动,却在低谷期依靠这一绝佳机会努力运营,补充血液,渡过难关。二者的互动,亦体现出了“左联”内外对其本身认知上的巨大差距,为一窥“左联”中期史事提供了特殊的视角。
- 甄皓涵
-
全文[ PDF 1724.0 MB ] 2020.1(9):128-138 共有 987 人次浏览
|
|
- 边界、跨域与融通——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文学“一体化”的发生学考察
- [摘要]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文学具有同源性。两者的融合拓展了在“文学现代化”的整体论框架内重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研究视野。针对“泛化”与“窄化”两者关系的理论误区,本文提出“一体化”的研究思路,旨在超越纯文学的本质主义与非文学的工具主义,将两者的互动共生关系置于现代中国动态文化语境中予以考察。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文学的一体化研究的理论前提是系统把握两者各自发生发展的演变历程。本文在此基础上寻绎区隔与融通两者的机制,梳理其分立与融合的关系形态,辨析一体化研究的可能与局限,为重构立体化的现代中国文学全息图景提供新的研究路径。
- 吴翔宇
-
全文[ PDF 1707.0 MB ] 2020.1(9):139-147 共有 988 人次浏览
|
|
- 叙事视角与召唤结构:《伤逝》意蕴再探讨
- [摘要]《伤逝》中的第一人称经验性视角和回顾性视角交融互渗,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召唤结构和意义域。涓生的经验性视角呈现出“五四”爱情话语的现实境遇;他的回顾性视角,不仅揭示了“五四”时代爱情话语的空洞化与符号化,反省了启蒙理性的负面价值,而且试图以“为爱所渗透的真”来解脱启蒙的道德困境。《伤逝》中“为爱所渗透的真”来自于罗曼·罗兰,也与儒家的仁有同构性,可以看作是“五四”的中国化方案。在这一方案中,子君所代表的女性爱情价值观得以凸显。涓生以“说谎和遗忘”为前导的新路选择既体现出“五四”先行者的人道情怀,又展示出其使徒般的大勇。
- 徐仲佳
-
全文[ PDF 1753.0 MB ] 2020.1(9):148-156 共有 1607 人次浏览
|
|
- 七个译本,两种形象:王维诗在美国
- [摘要]本文在美国现代诗的发展和汉学研究这两个脉络中勾勒王维诗的英译和研究状况。一方面,美国诗人在挣脱英国欧洲文化传统的束缚,推动诗歌观念和形式变革,以异质的中国古典诗作为资源的过程中,将王维的山水隐逸诗看作是中国诗的典范。另一方面,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学为目标的汉学家则试图“纠正”美国读者对王维诗的片面认识,在研究中揭示王维人和诗的复杂性、丰富性。了解王维诗在美国的翻译研究状况和王维形象的历史变化,有助于我们思考文学跨地域传播中的取舍、误读和创造性转化,以及传播、阐释和接受地的文学创作、文学运动和文化思潮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 洪越
-
全文[ PDF 1809.0 MB ] 2020.1(9):157-166 共有 1744 人次浏览
|
|
- 汉赋“象体”论
- [摘要]汉赋对物态的描写是其创作的基本特征,“体物”论的出现最为典型。但元代学者陈绎曾将其说区分为“象体”等7种方法,则呈现出赋论史由汉人重“感物”到晋人论“体物”,再到唐宋以后其论趋向技术化的特征,而对汉赋“体物”的技法研究,正是这种追述式批评的呈现。作为诸多体物方法的一种,“象体”的写作形态被学界放在汉赋语言艺术范畴有所论列,却未能进一步认知其具有语言本质特征的“体物”意义,而“相如长于象体”则昭示了西汉赋基于“诵读”与“修辞”技艺的原生态写作风格。在汉赋体物论的范畴中,“象体”与“比体”最能反映赋体的语言表达方式,然从汉赋的创作历史来看,其由“象体”到“比体”的变化,又喻示了赋体艺术自身的发展与演进。
- 许结
-
全文[ PDF 1771.0 MB ] 2020.1(9):167-175 共有 1180 人次浏览
|
|
- 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中西对接
- [摘要]“小说”为中国原有的术语,历史悠久,内涵复杂。中国古代小说18世纪开始在西方传播,“小说”一词由此进入西方学术话语系统,并根据西方知识谱系被重新定义。西人通过对小说进行逻辑分层,并运用多种术语对应小说的诸多亚文类来实现二者的中西对接。经过中西融通,“小说”的边界有所延伸,包含了白话小说、文言小说和翻译的西方小说,“小说”一词则演变为用散文写作的虚构性叙事文类的通称。清末民初,“小说”一词被日本学者借用与西方术语对译,又经晚清学人移植重建、古今转换,生成为现代学术新语。从20世纪初开始,小说研究逐渐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之“显学”,其学术研究体系正是以作为现代文学术语的“小说”为核心,以其现代内涵为基础加以构筑的。
- 宋莉华
-
全文[ PDF 1813.0 MB ] 2020.1(9):176-185 共有 1134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