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亚儒学视阈下的韩国汉文小说研究
- [摘要]中国与韩国同属汉字文化圈和儒家文化圈,在其文明发展进程中,韩国儒学作为东亚儒学中富有特色和活力的一部分,不仅对儒学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东亚地区文明的进步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其中,由古代韩国学者和作家撰写的大量汉文小说,忠实承载并生动演绎了韩国儒学的历史发展与丰富蕴涵,为了解和认识东亚儒学提供了鲜活的文本。在未来重建东亚地区和谐与和平的历史进程中,东亚儒学必将承担起重要而特殊的使命。
- 孙 逊
-
全文[ PDF 1685236.0 MB ] 2021.2(10):5-16 共有 1290 人次浏览
|
|
- 从“年谱”到“编年系地谱”——重建作家年谱的理念与范式
- [摘要]历来的作家年谱,重编年而轻系地,编年意识自觉强烈,系地意识相对淡薄。我们在总结前贤撰述年谱的经验教训时,希望改变年谱原有的传统观念,重建年谱的新范式,期待今后的作家年谱,能“编年”与“系地”并重,不仅编次谱主的“出处之岁月”和“作文之岁月”,还要“考之舆图,以求其踪迹”,博之方志,以明其地理环境。出生地、任职地、经行地、寓居地、创作地、终老地,是系地的六大构成要素。为求名实相副,我们将“年谱”之名,改为“编年系地谱”,以突显编年系地并重的新观念和新范式。
- 王兆鹏
-
全文[ PDF 1664374.0 MB ] 2021.2(10):17-24 共有 1027 人次浏览
|
|
- 语图在场:晚清东亚诗歌交流的一种路径探索
- [摘要]晚清东亚各国间的文艺交往不辍,且呈现出一些典型性的新变色彩。除了政治格局的变迁外,不可忽视的时代背景是交通与传媒技术的空前发展。由此引发的交往路径的嬗替,其意义不限于方式本身,更影响交往双方的文化心态乃至诗学理念的调整适会。从严辰《辑志图》到石川鸿斋《海外四图》,既是文化认同与反馈的一个完整结构,也是“非共域”各方凭借历史记忆与文学想象,以语图为中介,实现的一次精神体验式唱和。各交往主体具备的灵视显象的主观感知力,使得语图代替身体“在场”成为唱和活动的现实可能。语图耦合,互涉、互补,共同作为文学叙事的一种理想范式。唱和文人对诗画一体的艺术追求,也促进这一交往路径趋于典型化与扩大化。
- 吴留营
-
全文[ PDF 1704368.0 MB ] 2021.2(10):25-33 共有 919 人次浏览
|
|
- “文史互证” 何以可能——以百年红学为例的考察
- [摘要]“文史互证”方法在近百年文史研究中产生重要影响。有公元前孟子“知人论世”理论、亚里士多德《诗学》观念的积淀,也不乏清代“朴学”的承袭和“实验主义”方法的西学东渐。胡适以“文史互证”法考证《三国演义》等小说,争议不多,考证红学的影响却相对复杂。1921 年胡适考证《红楼梦》的初衷是强调“科学方法”,批驳索隐派,却导致百年红学步入索隐—考证—新索隐的曲折之路。而科学方法与文学性的兼容,对作者家中人与《红楼梦》中人进行系统性观照,统筹通性真实(民族记忆)与个性真实(家族记忆)的虚实关系,应是走出困境的可行之路。尝试由古今到未来、由国内到海外时空维度的兼顾,探寻新时代的诗史互动,为经典的阐释与传承提供可资参考的个案。
- 曹立波
-
全文[ PDF 1862135.0 MB ] 2021.2(10):34-41 共有 1193 人次浏览
|
|
- 班彪班固父子的文史互动与时代图景
- [摘要]班彪在两汉动荡之际写下《北征赋》和《王命论》,表达了对和平生活以及汉朝复兴的期待。班固居忧时写下《幽通赋》,感叹自己有志难伸的愤懑。考察《北征赋》《幽通赋》和《汉书》《典引》可知,班彪、班固父子的心态有所不同。在前者,兴复汉朝是发乎自觉的追求;而在后者,“宣汉”似乎又掺杂了政治的胁迫。文学与史学的互动勾连起班氏父子的身世浮沉,其实质则是两汉之际历史运转的时代图景。
- 曲柄睿
-
全文[ PDF 1723641.0 MB ] 2021.2(10):42-50 共有 990 人次浏览
|
|
- 论清史《续文苑底稿》对常州文派的书写
- [摘要]常州文派是清代古文史上的重要流派。清史第四次稿的工作本《续文苑底稿》有对常州古文的记载,学界尚未论及。《续文苑底稿》增立阳湖籍学者恽敬、李兆洛和陆继辂为正传,并在提升为正传的《陆继辂传》首次提出“常州派”之名;以张惠言和恽敬为领袖,建立了一个和桐城派相抗的文派。《续文苑底稿》中的常州派论述与国史馆总纂缪荃孙直接相关。缪荃孙的常州人脉和学术立场等,均在其常州派论述之中得以体现。《续文苑底稿》是“常州派”的重要学术史前史资料,反映了“常州派”历史记载的真意,提示国史纂修是对清代文学史书写具有生成性影响的“历史现场”。
- 戚学民
-
全文[ PDF 1752049.0 MB ] 2021.2(10):51-60 共有 1008 人次浏览
|
|
- “双城故事”: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京沪讲唱文艺
- [摘要]“故事”是解放区文艺和中国当代文艺的重要内容。对“故事”这一形式的强调,以及对“故事”进行广泛运用以期产生社会影响的期待,是新中国文艺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种强调和运用不仅是普遍的,更是深入和自觉的。发生于20 世纪50 年代初北京、60 年代初上海的两次故事实践是观察中华人民共和国文艺史的两个重要窗口。由赵树理倡导的北京故事实践体现了“史诗传统”和文艺“现代制度”某种程度的难以磨合。上海市的“大讲革命故事”倡导则体现出了共和国文艺的体制化优势。“双城故事”共同展示了“普及第一”的文艺方针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可能。
- 李 丹
-
全文[ PDF 1723774.0 MB ] 2021.2(10):61-70 共有 614 人次浏览
|
|
- 新中国成立后革命历史剧的创演与症候——以《星星之火》《史红梅》《...
-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题材剧目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星星之火》《史红梅》和《黄浦江激流》是在此语境下诞生的三部反映“五卅”运动的革命历史戏剧。中心人物的安排与成长幅度的把控是这三部戏剧创演过程中面对的一道左支右绌的难题;“闲角闲文”的判别取舍,又让戏剧创作者们拿捏不定;作为“深入生活”催生的产物,三部戏剧的创演还表明作为一种资源的“真人真事”极有可能变成束缚。三部“五卅”戏剧创演过程折射出的这一系列症候性问题,提示我们应该采取“历史化”的研究视野去勘探“十七年”时期文本内部的大量皱褶和光斑,进而深入理解政治与文艺的互动协商面貌。
- 高 强
-
全文[ PDF 1690825.0 MB ] 2021.2(10):71-79 共有 651 人次浏览
|
|
- 汪曾祺、老舍的文苑“叠影”与文心
- [摘要]汪曾祺写《老舍先生》,两个作家文心相通,在20 世纪50 年代的文艺工作叠影是一段微观文学史。文苑中人一个看另一个,文章中花、酒、画、曲目等艺文生活也隐喻历史。这些喻象别有洞天,返照老舍、汪曾祺的文艺互动,彰显他们“文武昆乱不挡”的多文类、多体式、跨艺术形态的创造,辐射着过去未来的文脉,文心是其贯穿逻辑。沿溯其文心,可见民间说“话”与桐城派古文的创造性转化,显见其对学科后设内涵的超越。
- 徐德明
-
全文[ PDF 1718482.0 MB ] 2021.2(10):80-88 共有 699 人次浏览
|
|
- “70 后”作家的情感结构与叙事诗学——以魏微创作为例
- [摘要]从1994 年步入文坛以来,魏微始终将“70 后”代际生存情态作为写作的核心与重要题材,写出了一代人的成长、青春、情感、生活、命运及其与宏阔时代节奏同步的变迁。在日常生活叙事中,她通过成长书写以及对风景、物象和细节的观察与描摹,构成了庄重而隽永的诗性风格;在“时/ 空”叙事中,她以携带着丰饶记忆的时间序列和“地理学”转向形塑了不同的生命形态,深度介入到了中国社会转型期波澜壮阔的现实之中;在情感叙事中,她通过父女、母女、姐弟、兄妹等关系的设置及其互动,展现出了不同质地的情感结构与现代生活的图景。魏微笔下涌动着绵密温厚的深情与宽仁情怀,为当代文坛贡献了一批具有极高辨识度与情感饱和度的文本。
- 曹 霞
-
全文[ PDF 1754392.0 MB ] 2021.2(10):89-97 共有 750 人次浏览
|
|
- 解锁未来: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中的“希望”设定
- [摘要]未来构成了中国科幻展开书写的前提。对其“希望”设定的讨论,将从两个层面着手展开:其一,在既有的高科技生活之外,是否有不同于此的更加自由的想象内容?其二,在个人与未来的关系上,是否有更加积极的处理方式?从《高塔下的小镇》所描摹的未来入手,讨论和分析此后二十年间,中国当代科幻书写分别从拒绝进化的野蛮世界、低技术社会和个人与未来之间关联这三个方面展开的想象过程。在这一系列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由当代中国科幻书写展现的整个社会探索希望、设想未来的能力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和不足。
- 罗小茗
-
全文[ PDF 1700152.0 MB ] 2021.2(10):98-106 共有 796 人次浏览
|
|
- 地景、生态与宰制性社会——钟理和的《笠山农场》再考察
- [摘要]环境议题在今天备受关注,钟理和早在20 世纪50 年代创作的《笠山农场》中前瞻性地书写了人与自然的共生。笠山农场垦殖行动的失败,是建立在日本会社对台湾种植农场主的不平等压榨上,展示了殖民地经济如何被迫卷入帝国主义跨国资本的流动,也显现日本帝国对殖民地台湾的“生态宰制”。《笠山农场》蕴含了钟理和对日本殖民体制的批判和现代化进程的思考,透过不同人物对待土地的态度,彰显了人与“土地社群”互赖共生的环境伦理。
- 赖清波
-
全文[ PDF 1748170.0 MB ] 2021.2(10):107-114 共有 722 人次浏览
|
|
- 细读/ 粗读:生产性文学批评的阅读状况
- [摘要]“细读”概念是20 世纪初兴起的“新批评”的产物。随着批评实践的发展,“细读”集阅读方法、批评策略和文学观念于一身,成为“新批评”的灵魂。20 世纪60 年代以来,一种新的批评形式代之而起,从固守文本、专注诗艺的“新批评”到指点江山、包罗万象的“理论”,其阅读状况也为之一变,从文本阅读向社会政治分析转移,从“细读”向“粗读”腾挪。这一转折在“文学社会学”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在文学社会学的不同流派中,值得重视的是罗贝尔·埃斯卡皮领导的波尔多学派,他们弃置囿于文本本身的微观细察,放眼社会历史的宏观视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造性的背叛”概念,重视读者在阅读中发掘、曲解、改造的反馈工作,肯定“创造性的背叛”创造、建构和生产的意义。
- 姚文放
-
全文[ PDF 1755909.0 MB ] 2021.2(10):115-124 共有 594 人次浏览
|
|
- 王元化与黑格尔的对话及其文论史意义
- [摘要]20 世纪50 年代后,王元化始终与黑格尔处于紧张的对话状态。在第二次反思中,王元化通过对黑格尔理性精神和知性方法的领会,重建个人理论自信,将黑格尔学说运用于学术研究,为新时期《文心雕龙》研究和文学观念建构提供了新思考。就王元化与黑格尔的对话来说,可谓之“入”。在第三次反思中,王元化以对黑格尔同一哲学所蕴含的“绝对理性”“普遍规律”“具体普遍性”等问题的反思为跳板,最终指向“五四”激进主义和意识形态化的启蒙心态,重估《社会契约论》,可谓之“出”。一“入”一“出”,王元化完成了其与黑格尔长达半个世纪的理论对话,这一对话与中国当代文论发展同脉搏、共轨迹,成为当代文论学理演变的重要象征。
- 杨水远
-
全文[ PDF 1747079.0 MB ] 2021.2(10):125-133 共有 619 人次浏览
|
|
- 异轨:革命的话语“剽窃”——情境主义国际思潮研
- [摘要]情境主义创造的异轨概念,既拒斥神学教义的原教旨主义,也不是现代性哲学解释学中对作者原文的复杂解释和读者对原始语境的逼真还原,异轨的出发点已经是超越性的“进步”。异轨的本质,在于对一种历史文本内在的话语和词语的“抄袭”与故意挪用,所以,异轨是一个当下话语生产与经典文本之间的差异性关系范畴,由此异轨后的话语情境会是一个诗意的此—彼之间的复杂转喻构式。异轨的具体做法,表现为将原来经典文学文本中的具体表达和陈旧语句删除,替换为思想进步所需要的全新观点和概念。
- 张一兵
-
全文[ PDF 2021713.0 MB ] 2021.2(10):134-141 共有 967 人次浏览
|
|
- 《文心雕龙》“风骨”范畴的海外译释研究
- [摘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系统论述了“风骨”,遂使其成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最富生命力的范畴之一;然而因其语义浑融缠夹,又成为中西诗学中难以通约的范畴之一。将“风骨”置于海外言述场域,wind and bone,sentiment,animation 等文化简化主义的诸多误读导致译语贫困化,宇文所安所言的“话语机器”则是一种现代理性立场的独断指认。中国文论范畴的海外译释应建基于充分解会其语义内涵和逻辑关联,在获取本义的基础上推阐新义。由此,多重定义法不失为兼顾原典经典性和译本可读性的外译良策。
- 戴文静
-
全文[ PDF 1812761.0 MB ] 2021.2(10):142-149 共有 603 人次浏览
|
|
- 从“比较”到“超越比较”——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方法论问题的再探索
- [摘要]作为一个在全世界大学知识生产体系中具有稳固而独特位置的学科,比较文学的方法论之根却仍然不够牢靠;比较文学的固有界定无法完满地解决现代思想界提出的“他异性”难题,故学科理论建设在西方已经长时间地陷入停滞状态。这一状况既是一个挑战,同时也给我国比较文学学者提供了与西方学界并辔前行,甚至率先突破的机会,而国内外比较文学界所长期轻忽的“平行研究”正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突破口。本文以“不—比较”的观念为切入点,对“超越比较”的平行研究方法论及其主要蕴含和运作机制进行探索。
- 刘耘华
-
全文[ PDF 1747917.0 MB ] 2021.2(10):150-157 共有 854 人次浏览
|
|
- 从记忆到诗意:走向美学的非遗
- [摘要]对传统文化价值的现代认识经历了从遗物、遗产到活化的非遗这样一个进程,但传统文化如何活化传承,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难题; 历史遗存需要通过情感体验和意象建构的审美活动唤醒记忆以活化,即从史学走向美学; 非遗美学是对民间文化审美价值的发现,意义在于使民间文化遗产在审美中复活,发掘传统生活技艺的诗意内涵并回归当代生活。
- 高小康
-
全文[ PDF 1693562.0 MB ] 2021.2(10):158-164 共有 794 人次浏览
|
|
- 沈从文三十年代中后期湘西叙述中的民族与区域
- [摘要]苗人因素是沈从文文学世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相关研究受制于当代的民族认知框架,对20 世纪30 年代中后期沈从文写作中的苗人因素不够重视。本文通过将沈从文这一时期写作中的苗人因素与1934 年的湘西苗族调查和1936— 1938 年的苗民革屯运动对读,展现沈从文的族群观念与同时代的知识生产、政治事件、民众运动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相较于以现代民族学为基础的民族话语,沈从文的族群认知中包含着更多的弹性,但在革屯运动的背景下,沈从文对民族话语的抗拒也意味着他拒绝了真正面对苗民的困境和诉求。关键词
- 袁先欣
-
全文[ PDF 1846718.0 MB ] 2021.2(10):165-175 共有 901 人次浏览
|
|
- 分行与五四时期新诗形式的建构
- [摘要]分行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形式标志,是现代诗歌取代连书型书写传统的古典诗歌最为直观的形态特征之一。现代诗歌分行的滥觞,接受了西方科学思潮与现代媒介传播的影响,借鉴了西方现代诗歌书面呈现形式,新式标点符号的使用,参与了现代诗歌分行的形式建构;分行与现代诗歌节奏的形成密切相关,诗行的变化是诗歌节奏变动的形象图谱;分行是现代诗歌视觉图像美感的主要呈现形态,拓展了诗歌艺术视觉感官空间;分行顺应了现代汉语主谓结构的叙事形态,是体现现代诗歌结构意义的重要手段,是现代自由体诗体建构的主要方式,是诗歌现代转型,走向形式自由与思想解放的重要途径。对五四时期新诗分行的理论考察与艺术实践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中国诗歌形式现代变革的路径选择,对中国新诗艺术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 王泽龙
-
全文[ PDF 1749059.0 MB ] 2021.2(10):176-186 共有 819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