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当代中国文论研究的观念与方法问题
  • [摘要]对当代中国文论的变革发展,我们有必要提升到文学理论研究的观念与方法层面进行总结与反思。值得提出来探讨的当代文论主要问题,一是其研究对象,是否仍然需要坚持以文学为中心?二是其研究向度,究竟应当向内还是向外?三是其研究基点,到底是以理论为中心还是以实践为导向?四是其研究路径,有无必要坚持本质论或是转向知识论?五是其研究方法,从论证、描述到阐释应当如何认识?围绕这些当代文论研究观念与方法问题所形成的争论,既反映了当代文论变革发展的进程,也显示了当代文论研究面临的困惑与挑战,值得深入探讨。
  • 赖大仁
  • 全文[ PDF 1482.0 MB ] 2020.3(9):5-12  共有 1221 人次浏览
  • 通向审美复位的新异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美学传统的观念论根源及其...
  • [摘要]批判理论的“整体论”取向,要求在规范根基上论证认知、道德及审美的分化理据及其统一性。哈贝马斯倡导“范式转型”,以“主体间性”视野重释认知及道德的规范基础,但审美活动的主体根据无法还原为符合主体间性规范的知识理据。这表明批判理论不仅未能完成范式转型,而且仍受制于德国观念论的核心问题,即康德与黑格尔之争。尤其在审美领域,无论是经典批判理论还是沟通及承认范式,均借助观念论美学模式的权威,在美学建构上确立起征用“艺术自律”批判潜能的共通视域即“系统美学”。系统美学既显示了法兰克福学派美学传统在“范式转型”中的自我更新,又预示了其衰落的必然性。语言范式的兴起试图纠正沟通及承认范式关于“语言”理解的偏颇,指示出批判理论内部另一支语言哲学传统,后者的创造性根源在于本雅明。在语言范式的启发下,本雅明的思想显示出克服观念论模式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核,可再系统化为一门新异化理论。新异化理论从主体/ 自然批判出发,以语言批判的整体论视野诊断人与自然全面异化的危机,赋予了文学语言(艺术)作为审美批判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可以说,新异化理论重新引导了批判理论之于审美领域的规范论证,为审美复位提供了具体方案。
  • 汪尧翀
  • 全文[ PDF 1558.0 MB ] 2020.3(9):13-25  共有 1311 人次浏览
  • 我国自然生态美学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兼答李泽厚有关生态美学是“...
  •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学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其中自然生态美学成就显著。对于生态美学的发展,李泽厚最近以“无人美学”给予批评。本文通过对自然生态美学的历史回顾回应李先生的批评。新中国成立后30 年,最初在美学大讨论中,蔡仪的自然美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指导,坚持自然美的客观性,批判“人化自然” 的实践美学对于自然美的客观性的抹杀;改革开放初期,在中西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存在论为指导的生态存在论美学;生态文明新时代,在美丽中国建设与绿色发展的新形势下,生态美学进入了中国话语自觉建设的新时期,出现以“生生美学”等为代表的生态美学话语,力图在国际自然生态美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 曾繁仁
  • 全文[ PDF 1453.0 MB ] 2020.3(9):26-33  共有 1125 人次浏览
  • 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辨析
  • [摘要]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由两个层级构成:一是作品的形式技巧,二是其中所表现的美的事物、美的情怀之类。艺术价值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文艺作品的整体性、综合性价值;狭义的是专就作品的艺术性而言的价值。在文艺作品中,存在着狭义的艺术价值、由狭义艺术价值生成的审美价值、文艺作品内容的审美价值、综合性的广义艺术价值等不同价值区位。明了这些不同价值区位,有助于我们打破审美霸权,提防褊狭的审美价值崇拜。以超审美的视野去发掘与肯定相关作品震撼心灵的精神境界,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维度进行文艺批评。
  • 杨守森
  • 全文[ PDF 1460.0 MB ] 2020.3(9):34-42  共有 1438 人次浏览
  • 布克哈特对希腊精神的重估及其文化史逻辑
  • [摘要]布克哈特对希腊人的悲剧意识与赛会精神的发现,同尼采一道,翻转了德意志启蒙文化理想之下“希腊想象”的温克尔曼范式,希腊精神的主导图式从宁静和谐转向斗争和痛苦。但布克哈特与尼采有着根本的分歧。首先,尼采的悲剧意识是酒神精神对生命意志的肯定,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反抗,布克哈特的悲剧意识则在叔本华的意义上指出人类作为个体受难者的永恒本质。其次,尼采将竞赛视为酒神精神的日神化,布克哈特则为希腊赛会的竞争性意志与古典理想的合作性意志在不同时代氛围下整合为一种动态的图—底关系提供了一种文化史的分析。最后,不同于尼采对艺术与政治的看法,布克哈特将艺术视为独立于文化整体但又揭示出文化本质的力量,通过美学化、神话化的历史方法,达成了艺术史与文化史的统一。
  • 黄 敏
  • 全文[ PDF 1533.0 MB ] 2020.3(9):43-50  共有 1151 人次浏览
  • 从“文章整体”到“语言形式”——中国古代文体观的日本接受及语义转...
  • [摘要]传统汉语中指称文章整体存在的“文体”概念,在日语中经历了多次“文章本体的形式符号化”过程。17 世纪初编撰的《日葡辞书》将“文体”释为文字、形状或绘画,相当于将“文体”概念还原为更早的“文”。在明治维新后译介西方文学理论过程中,“文体”一词又被用于对译西方语体学(Stylistics)的核心概念Style(语体),强化了“文体”概念的“语言形式”意味。以“语言文字形式”为实质内涵的日语“文体”一词,在日本近代“言文一致”运动中被广泛使用,成为指称和区分近代日语中存在的各种语言文字形式的核心概念。“文体”一词的日语式用法,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体论的现代阐释和中国现代文体观的形成。
  • 姚爱斌
  • 全文[ PDF 1506.0 MB ] 2020.3(9):51-60  共有 1160 人次浏览
  • 从“删诗”到“撤稿”——鲁迅与早期新诗写作伦理的变化(1919—...
  • [摘要]在早期新诗发展史上,鲁迅为胡适《尝试集》“删诗”与《我的失恋》引发的“撤稿事件”是两个端点,其间的变化象征着新文化阵营走向分化,也反映了鲁迅对新诗写作伦理建构的参与。出于对新诗发展路向上的潜在危机的高度警惕,鲁迅先后将旧文人积习的残余与青年自身的颓唐状态视为诗的“敌人”。他在《立论》中通过对“寿诗”的改写和解构,摆脱了与旧文类的形式相似性所造成的困扰;而他对“阿呀体”的复杂态度背后,则是在新诗批评的舆论场中建构理想的写作伦理的努力。
  • 吴丹鸿
  • 全文[ PDF 1454.0 MB ] 2020.3(9):61-67  共有 735 人次浏览
  • 湘西的再发现与民俗学的民族更新路径——谈沈从文的苗人故事系列
  • [摘要]沈从文的创作脱胎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文化语境,从20 世纪20 年代末至30 年代早期,他经历了对湘西民俗学再发现的历程,苗人故事系列标志着作家从自传式乡土记忆转向立足湘西、关切民族的自觉书写。在《龙朱》第一系列短篇小说中, 他倾向于将苗人他者化,将之想象为一种民族更新的理想范型,之后在更贴近的考察中,发现苗乡民俗与巫楚文化的关联,以“蛮夷”他者更新民族的想象至《凤子》中转换为沟通民间非儒学传统与西方现代文明的民族更新路径。沈从文的苗人系列呈现出民俗学方案的理路与内在悖论,也映射出20 世纪早期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困境。
  • 尚晓进
  • 全文[ PDF 1538.0 MB ] 2020.3(9):68-76  共有 772 人次浏览
  • 沈从文的中国画意识与“美术革命”之思
  • [摘要]1934 年沈从文在返湘途中致张兆和的书信里,绘有十几幅山水速写, 这些速写画面线条精简,讲究布局,宾主分明,勾勒出湘西一带山水的风貌特征, 体现了沈从文对中国画的深厚理解。在20 世纪上半期中国画面临革新的特殊时期, 陈独秀、鲁迅等皆立足启蒙立场倡导“美术革命”,扬写实而贬写意。不同于新文化运动主将们对传统绘画的取舍,沈从文基于自我生命体验与审美趣味,对文人画、宋院画、“四王”画兼容博取,重其布局与意境,并由此体悟文学与绘画创作之相通。新文学家们对传统绘画多元复杂的价值立场,也明“美术革命”背后的多重性和丰富性。
  • 张 森
  • 全文[ PDF 1705.0 MB ] 2020.3(9):77-85  共有 792 人次浏览
  • 跨域·“越轨”·诠释——重读萧红的《生死场》
  • [摘要]作为一篇多重语境下诞生的作品,伪满洲国和青岛的创作语境以及上海的接受语境对《生死场》有着同样重要的影响,此前研究对前者关注不足。引入萧红的早期创作和伪满洲国初期文坛同代人的同题材写作,有助于我们对这部作品的独特性形成有更为准确的理解。作为《生死场》前身的《麦场》面对着具体的东北问题,首先内在于殖民地语境中。这一语境规范了小说的结构,决定了萧红综合描摹东北情状的表述方式。而在青岛的续作与此前部分并不是断裂的关系,作家、作品由关外到关内的跨域流动实则激活了原先结构。《生死场》的写作是前后两部分呈现出一定张力关系的、具有总体性的文本,其独特性只有在文学跨域流动的意义上才能得到诠释。
  • 刘 东
  • 全文[ PDF 1493.0 MB ] 2020.3(9):86-94  共有 874 人次浏览
  • 劳者如何“歌其事”——论解放区群众文艺的生产机制
  • [摘要]1944 年,从“秧歌下乡”到“乡下秧歌”,解放区文艺实践开始有意识地发掘与激活农民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在刘志仁、杜芝栋这样的“群众艺术家”那里, 文艺活动根植于本乡本土的劳动生活内部,展现出强大的组织能力。以“《穷人乐》方向”为代表,乡村戏剧从生活实感中发现形式,提供了一种可参与的文艺生产空间,以农民的自我教育与共同成长演示出一种民主生活的雏形。本文围绕解放区的新秧歌与乡村戏剧实践,考察乡村文艺组织的在地性与“文艺创作者/ 劳动者”身份的统一,将文艺实践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构造一种劳动、生活与政治相联动的一体化图景。而在战争局势与现实结构的复杂变动中,这一理想性的群众文艺机制也将显现出其问题与限度。
  • 路 杨
  • 全文[ PDF 1505.0 MB ] 2020.3(9):95-103  共有 835 人次浏览
  • “东洋文明”之现代性及其抵抗——再谈台湾新旧文学之争的文学史意义
  • [摘要]台湾知识分子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自发和自律的汉语文改造与新文学运动,通常被定位在五四新文学的延长线上,殖民地的特殊语境尚未得到充分阐释。本文尝试以“旧文学”与“东洋文明”在殖民主义下的同构机制为切入口,重新解读汉语文革新时期的新旧文学之争,在民族、国家、文明的多重维度上,再定位以白话文为核心的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文学史意义。
  • 欧阳月姣
  • 全文[ PDF 1464.0 MB ] 2020.3(9):104-112  共有 742 人次浏览
  • 《状江南》的艺术创新及其诗史意义——兼论敦煌《咏廿四气诗》的性质...
  • [摘要]《状江南》以“状(比)”法,在“每句须一物形状”限定下,开创了月令诗比喻体叙事的新途径。敦煌《咏廿四气诗》是配合《开元大衍历》推广普及的民间创作,产生于开元、天宝年间。相较而言,李峤《十二月奉教作》比较贵族化,侧重描写上层人士的游赏和在游赏中的体验;敦煌《咏廿四气诗》比较民间化,有农事诗的色彩,侧重描写农人生活和农事安排;《状江南》则处于二者之间,兼文人化和民间化,在内容上专写江南风物、物象。
  • 戴伟华
  • 全文[ PDF 1453.0 MB ] 2020.3(9):113-119  共有 742 人次浏览
  • 王昌龄《出塞》诗的历史互文与文本场域
  • [摘要]“飞将”一般指李广,但“茏城”与“龙城”地点不同,汉军有茏城之捷而从未到达龙城。西汉右北平郡治所在内蒙平刚而非河北卢龙,龙城亦非“卢龙城” 简称。“龙城飞将”或指身陷匈奴的李陵。“不教胡马”的“教”依律平声,与汉武帝因听信李陵“教匈奴为兵”传言而诛其家的记载对应。《出塞》《从军行》等乐府题常咏李陵故事,该诗化自卢思道《从军行》, 多处语句与《史记》《汉书》有关李陵的记载成互文关系。易题《盖罗缝》的第二首诗与王昌龄诗的主题一致。唐朝取得了对胡战争的巨大胜利,而王昌龄作《出塞》诗又值“李陵胡”黠戛斯认亲归附。关注唐诗的历史互文与文本场域,有助于我们重新识其文本生成及意义嬗变。
  • 李飞跃
  • 全文[ PDF 1470.0 MB ] 2020.3(9):120-129  共有 941 人次浏览
  • 巴赞《元代》及其文学史学史价值
  • [摘要]法国汉学家巴赞所著《元代》不仅对元代典籍进行了细致的整理与著录,而且融通中西文学观念,既充分借鉴了中国传统目录的著录方法,又依循西方的文学观,将小说戏曲作为元代最精华的文学作品加以著录和译介;同时,对元代作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有利于形成对于元代作家的全景式印象。此外,巴赞《元代》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其对《四库全书总目》的依傍,对小说戏曲的重视以及译介经典作品的做法,为之后的文学史著作所采纳,并初步建立起以文献、文体、文本为三大要素的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体系。巴赞《元代》在中国文学史学史上无疑具有筚路蓝缕之功。
  • 宋丽娟
  • 全文[ PDF 1630.0 MB ] 2020.3(9):130-140  共有 946 人次浏览
  • 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的桐城模式——基于萧穆咸同时期日记的研究
  • [摘要]桐城境内的读书之家喜谈本土文人掌故,几乎“家家桐城”,为桐城派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文化支撑;桐城读书人注重诵读、抄写、过录批点、不断更新选本、互批习作,形成一系列的“日常慢功夫”。作为桐城精神史的表征之一,桐城诸多读书之家秘藏戴名世零篇断简,可略见地方与家族在文化传统延续中的作用。以“手艺”类比桐城“日常慢工夫”,以“精神氛围”阐说其人文环境,可以更好地理解桐城派的发展机制。
  • 徐雁平
  • 全文[ PDF 1466.0 MB ] 2020.3(9):141-150  共有 673 人次浏览
  • 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翻译
  • [摘要]晚清时期,梁启超以卓有号召力的理论倡导和极具示范效应的文学翻译活动,一举确立了文学翻译的崇高地位,引发了域外文学的翻译热潮。在小说翻译界, 梁启超赋予小说翻译输入文明、改良群治的历史使命,创设稿酬制度,大力提升小说(翻译)家的社会文化和文学地位。在诗歌翻译界,梁启超推崇西洋诗豪气魄宏大、关乎世运的长篇杰构,其以白话歌诗形式翻译西洋诗歌的思路与实践,为后来者指示了白话新诗路径。在翻译文体方面,梁启超探索了向欧化开放的改良文言和改良白话两种路径,向着言文一致之路演进。
  • 胡全章
  • 全文[ PDF 1463.0 MB ] 2020.3(9):151-159  共有 1076 人次浏览
  • “起承转合”与律诗的章法问题
  • [摘要]近些年,写作旧体诗词的人多起来,谈旧体诗词写法的书也多起来,其中又必谈律诗。谈律诗章法则谈起承转合。在很多人看来,律诗章法就是起承转合。对此,古代诗论家早有批评,或说诗本无一定之法,也无所谓起承转合。律诗必起承转合,或本无起承转合,两种极端之论都不合唐宋律诗之实际。古人也有通达之论,以为起承转合为律诗之法但不可固守,但此说事实上也不成立。起承转合是后世形成的章法观念,不符合唐宋律诗的实际。唐宋人自有其诗法观念,也有其概括,但已不为今人所了解。唐宋律诗章法是多彩的,远非起承转合之合与不合可说明。探究并弄清唐宋人的律诗章法观念及其在创作中的运用,对古代诗歌的解读与评鉴,以及当前旧体诗词创作,都是有意义,或说是有必要的。
  • 查洪德
  • 全文[ PDF 1545.0 MB ] 2020.3(9):160-175  共有 679 人次浏览
  • 沙汀文学的现实性、政治性和整体性
  • [摘要]沙汀文学创作贯穿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学美学从灰暗转向明朗,并经历从“异党”到“我党”、从“流亡人”到“主人”的身份意识转变。无论是共时性的人文地理与社会学视野,还是历时性的文艺传承,沙汀文学的现实性和政治性都呈现出历史整体性。沙汀的身份定位、人生道路选择和文艺观的高度同一性,既是生命自觉,也是历史情势使然。对于体察一代人的家国情怀以及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沙汀及其创作提供了一个历史性个案,这对于考察现代中国文学的生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 彭 超
  • 全文[ PDF 1452.0 MB ] 2020.3(9):169-175  共有 843 人次浏览
  • 历史中的“小”与“大”——《朝阳沟》如何回应青年思想改造问题
  • [摘要]《朝阳沟》是豫剧现代戏的里程碑之作。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国家在政治、经济上的激烈推进,对青年提出了高度的主体责任要求,与此同时,对青年思想问题的解决,越来越倾向诉诸崇高的理想道德教育,青年的日常身心问题得不到细致、有效的面对。《朝阳沟》恰恰是在处理:怎么让响应“下乡”号召的青年获得一个日常身心安顿的形式,它以情通理顺的集体为径,把看起来“小”的身心问题,和时代政治要求之“大”相连接。通过1958 —1963 年之间的创作、演出和改编,编导杨兰春和豫剧三团探索出了一种有机关联政治、文艺与社会的舞台艺术和思想意识。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的《朝阳沟》提示着:历史中的“小”和“大”之间,其实始终存在着连接的契机,而如何把这一契机实现出来,也是一种能够为社会变革、生活充实“出一份力量”的文艺得以产生的契机。
  • 李 娜
  • 全文[ PDF 1478.0 MB ] 2020.3(9):176-188  共有 1086 人次浏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