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民族演剧体系的探索中创建话剧演剧的“中国学派”
——20世纪3...
- [摘要]20世纪30至60年代,中国话剧在民族演剧体系的探索中,形成了以现实主义为主导、以借鉴斯坦尼体系和继承传统演剧遗产为两翼的发展框架,并酝酿、催生出“北京人艺”这一话剧演剧的“中国学派”,从而为中国话剧演剧学派的多元建构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梳理与探讨该阶段借鉴斯坦尼体系、“建立现实主义的演剧体系”、继承传统演剧遗产等相关问题的宝贵经验,阐明此三者在民族演剧体系、中国话剧演剧学派探索中的具体表现和作用,可以得出结论:建立民族演剧体系与创建中国话剧演剧学派均为中国话剧演剧发展的题中之义和必然结果;该阶段的探索成果也昭示了,向传统戏曲为代表的民族艺术文化汲取营养是中国话剧演剧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 张华
-
全文[ PDF 1736943.0 MB ] 2023.4(12):16-25 共有 498 人次浏览
|
|
- “革命文学论争”与无产阶级戏剧的生成
- [摘要]“革命文学论争”时期的戏剧长期为学界所忽视,这可能恰恰遗漏了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戏剧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深层互动与融合生成。通过挖掘史料,可以发现,倾向于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已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强调戏剧的“价值问题”与党派立场,在对“民众戏剧”的“弃扬”与深化基础上着手构建中国无产阶级戏剧理论,并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叙述范式及政治美学。因而,考察太阳社、创造社等关于无产阶级戏剧的批评话语、理论构想和文本实践,既能拓展“革命文学论争”版图,使戏剧史上悬而未决的无产阶级戏剧生成问题得以正本清源,又能深化戏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 焦欣波
-
全文[ PDF 1727935.0 MB ] 2023.4(12):26-34 共有 553 人次浏览
|
|
- 出入中西,熔裁新旧
——欧阳予倩《宝蟾送酒》与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戏...
- [摘要]京剧红楼戏《宝蟾送酒》是欧阳予倩在新文化运动发轫之时戏曲改革的代表作。当时的欧阳予倩具备西方戏剧素养,但尚未被“全盘西化”的激进思潮同化,因此《宝蟾送酒》实现了西化的新思想、新文体与传统的旧技艺、旧风格的熔裁融合,既实践了“西体中用”的戏曲现代化新路,又呼应着新文化运动的时代精神,同时得到新派知识分子和传统戏曲观众的双重认可。《宝蟾送酒》自1916年推出后三十年间在上海各大剧场盛演不衰,留下累计演出超过2000场、一年演出超过300场的传奇记录,被同时代花旦演员纷纷效仿,但在传播中出现主旨迷失的情况,昭示了新旧文化间的纠缠与张力,标志了现代化进程的真实轨辙,为当下戏曲改革乃至整个传统文化艺术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 刘汭屿
-
全文[ PDF 1793218.0 MB ] 2023.4(12):35-44 共有 501 人次浏览
|
|
- 从20世纪30年代梅兰芳的戏曲跨文化传播看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路径
- [摘要]梅兰芳20世纪30年代的公演舆论营造了一个中外言说的交流场域。中方的舆论宣传既影响了西方的评论话语,本身也是对传统戏曲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探索。1930年访美期间,胡适通过“原始文化”的思想潮流迎合西方对古典传统的“浪漫化”憧憬,但受制于西方中心的二元结构,戏曲终被赋予“异国情调”的“他者性”想象。针对这一情况,1935年,张彭春将戏曲的“程式化”特征阐释为“由共性见个性”的“审美化”过程,并类比西方的“先锋戏剧”,将“非写实”的戏曲程式从“民族性”的中国传统延伸为“普遍性”的世界趋势。这一过程使跨文化交流的标准从二元的东西、古今之别转向共通的心理、学理基础,也烛照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路径。
- 郭超
-
全文[ PDF 1774506.0 MB ] 2023.4(12):45-52 共有 641 人次浏览
|
|
- 形式的破裂
——《伤逝》的“文体混合”与鲁迅的“杂文自觉”
- [摘要]《伤逝》做于以“杂文的自觉”为标志的鲁迅文学风格的转折期,其叙事结构的文体混合特征,为杂文观念和手法对小说形式的征用提供了清晰有力的说明。就贯穿整部作品的杂文思维与杂文写作原则之坚定和强硬而言,“故事”或“虚构”在此是一件并不合体的外衣。因此《伤逝》或可被视为失败的小说。但就鲁迅对近代主体的正当性及其孱弱或“滑稽”特征的微妙而严厉的处理而言,《伤逝》却通过自身形式的破裂,在“高于”小说的层面上,把握并呈现出新文学及其社会现实的内在矛盾与复杂性,彰显出以杂文为本质的、作为“写作”的鲁迅文学的穿透力与感染力。
- 张旭东
-
全文[ PDF 1749170.0 MB ] 2023.4(12):53-62 共有 796 人次浏览
|
|
- 工具革命和思想革命的轇轕
- [摘要]文学革命的固有叙事,以“活的文学”和“人的文学”,亦即工具革命和思想革命构成前后相衔的历史过程。但实际上,参与其中的主要人物背景各异,加盟的目的也各不相同。并非胡适后来所叙述,仅是个互相配合的运动。恰恰一开始陈独秀就对他的具体主张存在异议,钱玄同更视白话为过渡到世界语的津梁,而周氏兄弟则是为重新发动思想革命而介入。因此,复原历史现场,揭示其中的复杂性,溯源差异性极大的思想资源,重构当时内部争议和共识拼接的过程,颇有必要。这些共识建立在参与者诸多不同前提之下,外部条件的变化,自然造成同盟的解散。于是各凭所信,以自身逻辑走向不同方向。概言之,文学革命既纠结交错,又深远广大,和合二义,是谓轇轕。
- 王风
-
全文[ PDF 1851790.0 MB ] 2023.4(12):63-71 共有 316 人次浏览
|
|
- “如画”的风景:贾平凹小说中的地方想象与风景书写
- [摘要]贾平凹小说中的风景之变,表征着其地方想象的嬗变。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商州系列”中循行脚地图铺展的诗意山水,至90年代以来城乡题材中趋向同质的人文意象及其辐射的整体性想象,贾平凹笔下的自然风景急剧消退,代之以丰富的人文景观。“如画”的风景从灵秀入朴拙,经由意象的氤氲“写意”,将具象而边缘的“地方”,虚化为文化的古中原,建构起具有整体象征意义的文化空间。趋向整体性的“空间主体”内化了中国画的艺术形式,也就内化其形而上学的“场”,并改变了人物的“观看—认知”机制,观察且行动的现代人蜕变为游荡的画中人。“绘画”风格的改变,标志着贾平凹地方想象与内在关切的位移;贾平凹的风景书写超越单纯的美学向度,指向风景与人的关系问题。
- 盛慧
-
全文[ PDF 1707274.0 MB ] 2023.4(12):72-80 共有 367 人次浏览
|
|
- 现实主义美学价值的重申及当代性检视
——对中国当代工业题材话剧创...
- [摘要]中国当代工业题材话剧不仅真实记录了国家产业经济发展的成就和历史经验,而且广泛触及社会的多个层面、多种关系及多种问题,还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美学观。通过剖析具体的工业题材话剧文本,可以历史性地观照文艺与时代、艺术与政治、国家与人民等重大现实问题,令现实主义美学的价值得以重申。既能总体探究人民戏剧的话语体系、主题导向和艺术审美,又可观照其美学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并思考其未来发展的路径。这对中国当代工业题材话剧的创作与研究,兼具历史性与现实性双向维度的价值与意义。
- 周珉佳
-
全文[ PDF 1644650.0 MB ] 2023.4(12):81-88 共有 271 人次浏览
|
|
- 双重“文城”:余华《文城》的重大转折及叙事分析
- [摘要]余华的《文城》与《兄弟》一样,上下两部文本之间差别极大,实际上《文城》上部的“混乱”是在为下部“造势”。上部是以林祥福为焦点的“梦幻叙事”,夹杂着类似鲁迅创造的阿Q式低智视角带来的混乱,有些“反英雄”“反传奇”甚至“反叙事”,故事碎片化为一个拼接式的后现代文本。而下部《文城补》却画风突变,转而变为以小美为焦点的“蝶梦庄周”式“人间叙事”,带着川端康成式的哀伤,其间上部的不和谐因素全部消失,叙事极其稳定流畅,达到近乎行云流水般的情境。小说叙事所呈现的“哀伤”其实已超越了川端康成,个人的苦难和生死之下,是中华民族顽强生命力的写照与生存伦理的史诗性表达。《文城》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余华创作中的第四次重大转折,其叙事转型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及其研究无疑都有重要意义。
- 刘旭
-
全文[ PDF 1711375.0 MB ] 2023.4(12):89-98 共有 407 人次浏览
|
|
- 漫长的“小说学徒期”
——论刘震云早期小说的时代风貌与个人风格
- [摘要]从发表于1979年的《瓜地一夜》到1987年的成名作《塔铺》,刘震云的文学创作有一个被长久忽略的漫长的“小说学徒期”。他的早期小说主要描绘流行的农村改革新貌,既显现出对改革意识形态的热情宣扬,又包含不同层面的独特思考。此后,随着农村新貌诸多问题的陆续呈现,这种写作方式面临困境。而正是在将创作焦点从乡村改革向“日常身边琐事”转移的过程中,刘震云最具标志性的个人风格开始形成。通过对刘震云早期小说的细致分析,可以回溯性地发现他在与时代风貌的“搏击”中所彰显的个人风格的历史起源,这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刘震云小说艺术的变迁史。
- 徐刚
-
全文[ PDF 1746139.0 MB ] 2023.4(12):99-107 共有 546 人次浏览
|
|
- 作为文学遗产的传统与现代性再造
——论新世纪诗歌中的杜甫书写
- [摘要]作为经典的古代文学遗产,杜甫其人其诗深度影响了中国历代作家与诗人。在持续演变的过程中,杜甫跨越千年历史时空,逐渐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古典诗人的独特“传统观”。在新世纪,“有意识地重新发现乃至发明杜甫”成为了一种诗学现象。各个代际的诗人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不约而同地回望杜甫,致敬杜甫,对其作品与“诗圣”形象进行不同程度的现代性改写和化用,对杜甫的当代性进行再发现和再创造。杜甫作为古典诗歌传统的现代价值被再度激活,正在有效地融入多元化的文学生产机制,且内化成了一部分诗人写作中强力的诗学精神,从而构成了当代诗歌发展更为深层次的美学资源。对杜甫的探索仍在进行中,这也让我们能从更综合的角度来探索现代诗与古典传统的承续关系。
- 刘波
-
全文[ PDF 1721916.0 MB ] 2023.4(12):108-115 共有 647 人次浏览
|
|
- 《杜晚香》与晚年丁玲的时代意识
- [摘要]丁玲在1982年两次声称今后的写作方向是《杜晚香》而非《“牛棚”小品》。现有研究未曾发现,这个想法并非在两篇作品刚诞生时形成。事实上,上述决定关乎丁玲所理解的时代需要。丁玲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着特殊的历史体认方式,并形成了自身的时代意识,她的选择意在回应当时中国面临的时代困境。这一时代困境具体表征为青年的精神危机。丁玲对青年精神问题的关注涉及她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思考。这些思考有别于当时主流的现代化叙述,是当下进一步理解80年代初期文学复杂性的重要历史经验,也为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思想资源。
- 王碧燕
-
全文[ PDF 1700708.0 MB ] 2023.4(12):116-123 共有 389 人次浏览
|
|
- 拉康精神分析文艺观中的美:诱惑、屏障、隐喻
- [摘要]拉康认为,实在界的内核是永不可符号化的das Ding,离开了它,美无法得到澄清,但das Ding的翻译一直是一桩未定的学术疑案。拉康并未直接点明美是什么,他只是着重阐释了美的诱惑功能和屏障功能,但我们仍可从拉康的相关论述中凝练和萃取出他对美的洞见。与伦理指向一致,美辐射到das Ding、升华、欲望、快感等范畴上,并在艺术升华中呈报自身。在美的诱惑下,欲望无限靠近客体所在的das Ding位置,但美同时又阻止主体真正越界。在拉康的理论框架中,以das Ding为基准点,艺术的审美或审丑是主体在象征界和实在界之间的不同方向上处理艺术客体的结果。据此拉康认为,文学艺术是反象征的。进而言之,美是一个隐喻了das Ding之虚空的能指,它将自身投射到象征界,为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所指意义提供基本的依据。在美的辉煌的光晕之下,艺术得以展开,意义被回溯性地赋予给事物。
- 赵淳
-
全文[ PDF 1880499.0 MB ] 2023.4(12):124-132 共有 706 人次浏览
|
|
- 危机中的调停:韦勒克的语文学省思、比较文学设想与人文主义理念
- [摘要]韦勒克在《比较文学危机》中的批判折射了整个欧美的文学研究在战后转型期陷入的多重困境。以语文学为典型的欧洲学术旧范式推助了实证主义、历史相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忧患,韦勒克对此采取省思和超离的姿态,投身于美国的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中,其设想体现出在各种对峙观念之间斡旋调停的策略,寄托着审美批评人文主义的理念,试图用文艺的无功利性审美价值来抵抗世界的风云突变和民族主义的暴力,但这一方案也陷入了理论与实践的吊诡。韦勒克推动比较文学从世界主义理想的应和转向对传统的文学界定参数进行反思和辩夺的世界文学研究,此后有关比较文学学科的讨论更显明地围绕民族与世界、地方与普世、文学与非文学等范畴的纠缠竞合关系展开。
- 郭西安
-
全文[ PDF 1744798.0 MB ] 2023.4(12):133-140 共有 420 人次浏览
|
|
- 奥尔巴赫作为方法:浦安迪的摹仿叙事理论建构
- [摘要]浦安迪在批判吸收奥尔巴赫摹仿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系统的摹仿叙事理论:将奥尔巴赫《摹仿》一书中的“现实的再现”命题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美学基础,提出“摹仿叙述文”概念,概括出明清叙述文学以抽象原则创造形象体系的特点;在改造奥尔巴赫理论核心概念figure的基础上,提出“形象重现”理论并将其作为修辞机制,分析明清叙述文学意在反讽的美学原则;以奇书文体对自我意识的表现及其悖论形式为视点,概括16至19世纪中国小说从摹仿到超越摹仿的发展历程,完成了其理论体系的建构。以奥尔巴赫为视点,探寻浦安迪中国叙事理论的建构过程和思想来源,对中国文学研究和理论建设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价值。
- 王怀义
-
全文[ PDF 1817462.0 MB ] 2023.4(12):141-150 共有 380 人次浏览
|
|
- 与物共鸣
——从中国现代美学看罗萨的“对角线共鸣轴”
- [摘要]罗萨从德国浪漫主义传统中提炼而来的“共鸣”理论,由“水平共鸣轴”、“对角线共鸣轴”和“垂直共鸣轴”三大介入日常生活的实践支柱构成。其中“对角线共鸣轴”涉及“物”与“我”所形成的共鸣关系,是三大共鸣轴中最复杂同时也最具开放性的一个。既然共鸣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形成的回应性关系,那么物如何能够被理解为主体进而对人产生回应?对角线又与水平及垂直轴构成一种怎样的关系?在同样受惠于德国浪漫主义传统的中国现代美学中,不仅物—我关系是核心议题,而且在朱光潜前期美学中还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共鸣说。从中国现代美学出发,罗萨的共鸣论可获得丰富阐释与深度回应;反之,罗萨的共鸣论又能为中国现代美学提供积极启示。
- 冯学勤
-
全文[ PDF 1745377.0 MB ] 2023.4(12):151-159 共有 744 人次浏览
|
|
- 双髻、蛾眉与成人:“美”字字形演变与本义新考
- [摘要]“美”是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对其进行字源学追溯是中国美学研究亟待完成的工作。据卜辞“美”字涵义、考古学与文化史等多方面证据可合理推断,“美”字造字理据为:以桑木为社树的东夷、商人成年梳模拟蚕蛾之触须的发式,作为年龄与族属身份标记,“美”字是对此的象形与会意。“美”在成人。这通过论证“美”字字形演变脉络能得到充分印证。“美”字甲骨文两组字形勾联的枢纽是蛾眉状双髻。第一组字形向第二组演化,既跟发式简化有关,又是“变形音化”的结果——“美”与“芈”形近音通,故其本为形符的上部构形被改造为“芈”作声符,造成“美”与“羊”趋近,埋下了美字上部伪变为“羊”的伏笔。美字金文是对甲骨文两组字形的承继与变异,延续不变的是对会意“成人”的蛾眉状双髻的强调。
- 陈敏
-
全文[ PDF 1868439.0 MB ] 2023.4(12):160-168 共有 415 人次浏览
|
|
- 世界中的中国文论:从朱光潜到海外中国诗学
- [摘要]朱光潜早年的中国诗论与陈世骧、刘若愚和孙筑瑾等海外华裔学者的中国诗学研究在中西诗歌比较的诸多重要命题上存在极大相似。这种相似可以被理解为影响-接受的关系,也可以被看作是平行的偶合,亦或将他们放在当下“相遇”的比较语境中互相阐发,予以普遍性的观照。这几种关系并非绝对孤立和僵化的,而可能同时并存。但无论哪一种关系为主导,以及他们之间相似的观点仍多少存在差异,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借助彼此构筑起了以中国诗和诗学为对象的世界性范围的论述,并彰显出了中国诗学的“本土性”和“世界性”。
- 蒋浩伟
-
全文[ PDF 1743114.0 MB ] 2023.4(12):169-176 共有 357 人次浏览
|
|
- 陶渊明“北窗”与“南窗”典故的分化与浑融
——兼审元好问《论诗三...
- [摘要]在唐宋士人手中,源自陶渊明诗文而以“北窗”“南窗”为代表的两组意象,开始分化为两个独立典故。两个典故各有其统属意象与涵义,但随着时间推移与引用日增,进而产生出两者意象截搭使用的浑融形态。究其原因,一则取决于诗歌抒情功能、人类情感特征及典故生成方式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二则来自士人对于两典故一并塑造出的陶渊明式士大夫形象的推崇与向往。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四是浑融两典故的著名用例,也是文学史上的陶诗论名篇,郭绍虞盛赞其度越南朝以降论陶诗者而堪称“定论”,但梳理历代陶诗批评可知,无论在理论框架或是主要内容方面,元氏论说实皆未出前人藩篱,故其批评史价值也有待重审。
- 郑雄
-
全文[ PDF 1712108.0 MB ] 2023.4(12):177-185 共有 320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