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论朱光潜美学的经验主义立场和路向
  • [摘要]受“朱光潜说”的前置性影响,在讨论和书写朱光潜美学时往往因依循“己说”而落入预定的框架阈限。穿透这一显话语,却不难发掘“明线”之外所掩埋的“经验主义”思想暗线。留英期间,朱光潜对经验主义哲学传统研习甚深,这不仅成为留学归国后修补克罗齐“直觉论”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还是“美学大讨论”中提出“物甲物乙说”的理论基础。英国经验主义作为纵贯朱光潜美学体系的“隐话语”和“暗思想”,不但是其译介和理解康德美学的理论眼镜,还是围绕《新理学》和“梅花之辩”与冯友兰、李泽厚等哲学美学家展开论争的立场与方法。探讨朱光潜美学,只有跳出“朱光潜说”这一显话语,方可发掘其思想体系内部潜藏的丰厚复杂的思想蕴涵。
  • 李圣传
  • 全文[ PDF 1763788.0 MB ] 2021.6(10):5-13  共有 1124 人次浏览
  • “超社会”的挫折——朱光潜审美启蒙观的内在困难
  • [摘要]朱光潜的美学生涯中伴随着“人生艺术化”的审美启蒙设想,但这一设想在其科学化的方法论和其终极的审美理想之间可能存在逻辑上的张力。首先,朱光潜在对移情现象的审美心理学分析中加入了浪漫派的泛神论美学成分,试图以此解释中国传统的“天人感通”式审美境界,使之还原为纯粹审美的普遍理想。但同时,朱光潜又承认在审美活动中存在着客观的“性分深浅”,亦即常人和天才在情性状态和审美追求方面的显著差异。为解决这一矛盾,朱光潜把通达理想审美状态的“天才”解释为长期学识和艺术创作经验积累所致,并给予其社会历史实践层面的发生性解释。进而,审美启蒙的着力点不再是情感的鼓动,而成了知识启蒙。最终,这种“社会化”的知识启蒙必然和朱光潜心向往之的“超社会”纯粹审美境界发生对接上的困难,其原因则在于朱光潜过于强烈的社会介入改造心态和纯粹审美静观理想之间的矛盾。
  • 冯庆
  • 全文[ PDF 1622686.0 MB ] 2021.6(10):14-22  共有 941 人次浏览
  • 程式与情思——朱光潜诗文音节论的演变轨迹及其中西资源
  • [摘要]朱光潜论诗文,特重音节效果,其观点颇经变迁。他先是冶诗文于一炉,不久又分而治之,原因在于发觉旧诗音节的程式化必须单独解释。转变前,朱氏依赖桐城派文论、克罗齐美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立说。转变后,关于旧诗,他广泛征用实际创作经验、人类学、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以及冯特的民族心理学,为其音节程式论辩护;关于新诗,则受20 世纪30 年代后期、50 年代后期两次格律讨论影响,对句内节奏单位给出不同思考。朱氏又借助私塾教法,提出在诵读层面,无论诗文,白话均较文言自由,更宜抒发个人情思,文白之别于是压倒诗文之辨,成为主导因素。由诗文音节论也可略窥朱光潜理论思维的整体特征:经验性格浓厚,却又富于弹性,后者尤胜于前者。
  • 成玮
  • 全文[ PDF 1668320.0 MB ] 2021.6(10):23-31  共有 771 人次浏览
  • “祖国之爱”·时间·空间:东北作家群再考察
  • [摘要]“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作家群开始了从故乡到祖国的流动旅程, 故乡的沦亡激发了他们对祖国、民族的再发现。他们在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描绘了祖国意识和民族意识的发生现场,召唤出共同体得以产生的新时间和新空间,同时呈现出动员和团结民众为抗战服务的共情。东北作家的创作在读者心中制造出的感觉结构,通过与关内共时文坛的双向互动,促进了抗战时期国族认同的生成和散布,并以此重构了20 世纪30 年代以后的文学地图。
  • 冯芽
  • 全文[ PDF 1696670.0 MB ] 2021.6(10):32-39  共有 1028 人次浏览
  • “草原”的时空边界——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再释
  • [摘要]端木蕻良的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在家族史框架中呈述了近代东北移民农耕社会的兴亡史。端木将农业秩序与自然环境统合进“草原”这一单一能指, 意在剖析封建土地制度宰制下东北社会停滞于前资本主义阶段的“原始”状况,由此讲述“新人”在历史羁绊中的艰难诞生。小说在“科尔沁旗草原”与“东北草原”之间建构的连贯性整体表述,根植于清中叶以降东北移垦所形塑的地缘关系,但端木对“草原”空间的无时间化书写抑制了这一地缘形势的完整呈现。进入20 世纪后,铁路修筑引发的新移民开垦浪潮、殖民侵略与反侵略永久改变了东北“草原”的时空边界,而《科尔沁旗草原》已然隐含了重新理解这一时空进程的契机。
  • 宋玉
  • 全文[ PDF 1703890.0 MB ] 2021.6(10):40-48  共有 1050 人次浏览
  • 视觉系统与台湾“超现实”诗风的跨媒介实践
  • [摘要]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现代主义运动使中国台湾地区的诗歌全面踏上现代化的追索之路,“超现实”诗风的崛起是其突出表现。论及超现实主义的理论旅行与本土化实践,现有研究多着重于文字系统的作用与影响,作为重要传播媒介的视觉系统往往被忽视。在现代派提出“横的移植”之前,“超现实”艺术风格首先在美术领域大放异彩。诗坛与画坛的视觉文化实践互动密切,诗人的文学生产吸纳图像媒介的视觉修辞与美学观念,形成一股跨媒介的“超现实”诗风。这不仅凸显出台湾现代主义运动的跨媒介性,为解读诗歌的现代化提供一条崭新的路径;并且,“超现实”的跨媒介实践揭示了视觉修辞的抗争性,折射出五六十年代台湾诗人特殊的“情感结构”。
  • 赖秀俞
  • 全文[ PDF 1747070.0 MB ] 2021.6(10):49-56  共有 912 人次浏览
  • 战前中日两国间的桃太郎形象建构
  • [摘要]桃太郎是全面抗战前中日两国重点关注的童话形象。日本建构的桃太郎形象始终围绕着“正义—桃太郎—日本”和“恶者—鬼—被征伐地区”的近代殖民文化逻辑展开。日本借助文人赴台宣讲、小学课本增列《桃太郎》、报刊宣传等方式, 促成了桃太郎形象在中国台湾地区的普及、移植和变貌。但是,中国文人早已识破了日本对外殖民掠夺过程中以桃太郎为核心的“殖民合理化宣传”陷阱。如章太炎批判了此故事蕴含的侵略意念,启发了芥川龙之介改写桃太郎并揭露日本“桃太郎主义” 中的伪善正义;连横追溯了桃太郎的汉文化传统、展现出浓厚的民族认同和家国情怀; 杨逵则提炼出桃太郎故事的左翼精神,主张积极践行“行动主义”,激发劳苦大众勇于抗争殖民掠夺和阶级压迫。
  • 贺迪
  • 全文[ PDF 1630520.0 MB ] 2021.6(10):57-67  共有 812 人次浏览
  • 地域空间与作品汇编:中国古代地域总集之生成与演
  • [摘要]地域总集以复杂多样的类型集中展现中国古代地域文学的面貌。但学界并未给予其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自唐至清,地方官或知名文人领衔主持地域总集的编纂与刊刻。地域总集发轫于唐代,在宋代借助于普及化编纂的地方志与强化的地域空间意识,转获突破性进展,又在经历元代的相对沉寂后,于明代首次达到全国范围内、多层级的编纂高潮,至清代更展现鼎盛风貌。且在文本生成过程中,地方志和地域总集一直保持共进互勘的耦合关系。而由纵向时间维度、横向空间维度和内部的类型嬗递三个维度视之,则可知地域总集的编纂呈现出精微与突进的演进态势。
  • 谷玲玲
  • 全文[ PDF 1625769.0 MB ] 2021.6(10):68-77  共有 527 人次浏览
  • 论《女神》的诗体创新——为《女神》出版100 周年而作
  • [摘要]郭沫若诗集《女神》创作于东西方文化剧烈碰撞时期,时代催生了作者全新的诗体创造。以往关于《女神》的研究,对其思想意识和情感表达、文化借鉴和诗体解放等方面,研究都很充分,而对《女神》里中国传统的继承,汉语特点的呈现,以及现代诗体的创建价值,尚语焉不详。《女神》最重要的历史价值恰恰在于它最充分地体现了汉语言文学的内在精神,并且藉由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段呈现出来。《女神》在继承和转化汉语本质特征和内在精神方面的艺术手法主要有:诗骚传统的艺术传承,口语风格以及互文见义手法的自如运用;充分利用汉语句法象似性特征和韵律驾驭结构的特点,最大限度发挥句式的表现力;借鉴西方诗歌精神,在汉语中探索视韵、三句组等创新性表达方式。《女神》诗体创新的重要价值得以在今天揭示,得益于汉语学者在语法规律方面的理论创新。
  • 张伯江
  • 全文[ PDF 1751810.0 MB ] 2021.6(10):78-86  共有 1227 人次浏览
  • 危机时刻的“世纪”之思——再论林庚20 世纪30 年代的文学思想...
  • [摘要]学界目前多把林庚置于“格律与自由”“现代与古典”两组框架内加以把握。而林庚在其早年自由体新诗实践中隐隐表达但尚未展开的一些情感线索,可能包含了某些新的统摄性视野。林庚对于“二十世纪”的思考,或许恰是其中之一。对于林庚而言,“世纪”乃是历史嬗变中的多重“危机时刻”,触发的是他20 世纪30 年代“悲愤”“白惨”的“世纪”感受,也进而促使他将周遭生活和历史时境问题化。而其有关“自然诗”的探索,又逐渐寻找到一条能够对“世纪”进行“静养”的“自然化”道路。由此,在林庚“自然诗”的文学构想内部,或许内嵌着一种不太一样的“世纪”视野。
  • 刘祎家
  • 全文[ PDF 1617063.0 MB ] 2021.6(10):87-94  共有 545 人次浏览
  • 论文学本体论建构中的“世界”维度——兼论我国新时期文学本体论研究...
  • [摘要]本体论自诞生以来就与文学研究密不可分。本体论关于世界的本原和统一性的研究与文学对虚构世界的创造相通,世界的统一性及世界模型的建构是本体论与文学之间重要的契合点。随着传统本体论的衰微与现代本体论研究的转型, 文学模仿与再现的例示功能在减弱,文学虚构世界的性质与建模、文学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成为文学本体论建构的核心问题。文学是不断地使无限可能的虚构世界成为人的世界一部分的通道,这就是文学的本体论诉求。文学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张力与冲突是文学的永恒魅力所在。文学本体论不仅包含了对文学存在方式的探讨,也是对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超越方式的反思。
  • 汪正龙
  • 全文[ PDF 1655960.0 MB ] 2021.6(10):95-103  共有 615 人次浏览
  • 钱锺书“虚色”论的下位论点
  • [摘要]钱锺书在对莱辛《拉奥孔》的诗画观作批判性应答时,提出了独特的文学理论“虚色”论。此理论最初阐发于《读〈拉奥孔〉》,相关论点在《管锥编》中得到发展。钱锺书以汪中的古典诗论作为理论基础,参照《孟子》以及卢梭的思想, 对“虚”的概念导入了作者的“诚”,即道德无功利性的内涵。此外,他援用K. O. Erdmann 及伯克的思想对“虚”作用于读者的想象力、传达作者的情感价值的机制进行阐释。通过分析钱锺书“虚色”论的结构,可以窥见其对古今中外思想的广泛引用并非是无意识的罗列,而是作为推进理论构建的有效手段,具有内在逻辑性。这种中西比较的手法在中国20 世纪文艺论中独树一帜,也是钱锺书作为思想家应当被认可的贡献。
  • 丁乙
  • 全文[ PDF 1753419.0 MB ] 2021.6(10):104-112  共有 592 人次浏览
  • “何为艺术”与“艺术何为”——分析美学视野下的迪基—比尔兹利之争
  • [摘要]20 世纪60 —80 年代,乔治· 迪基与门罗· 比尔兹利在审美经验、审美对象、艺术体制等问题上有过多次论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理论发展。其中,持续时间最长、最激烈的审美经验之争促进了比尔兹利对其审美经验论的修订。这些交锋也直接推进了迪基的艺术定义构想:一是通过驳斥比尔兹利对审美对象的看法, 艺术体制论得以形成;二是比尔兹利对艺术体制性的否认影响了迪基的后期艺术定义。迪基—比尔兹利之争亦反映出他们各自的理论立场:比尔兹利坚决捍卫审美的独特地位,以此来解答“艺术何为”这一价值问题,迪基则为了弥合传统和当代艺术的鸿沟, 选择消解审美,为“何为艺术”这一问题提供了答案,二者代表了分析美学内部审美主义和非审美主义两种倾向。
  • 李素军
  • 全文[ PDF 1699367.0 MB ] 2021.6(10):113-121  共有 780 人次浏览
  • 论想象:从哲学到艺术
  • [摘要]想象是现代哲学、美学和文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其内涵含混多义。从词源来看,其主要含义包括使不在场者在场、影像和回忆。想象的其他指向都由这三个基本含义延伸而来。17 至19 世纪是想象观念展开的关键时期。笛卡尔把想象带到了认识论的轨道上来,康德再生性想象和生产性想象的划分,以及道德哲学领域休谟和斯密从人性角度对同情想象的探讨等,都为想象观念的扩容和转型提供了新的维度和张力。这些思考最终汇聚到了18 世纪末19 世纪初唯心主义哲学家和英国浪漫主义批评家们的笔端,这批人从文学艺术突围,将想象视为文学艺术的本体,赋予其以新的真理表现形式的新内涵。从此,想象不再是幻象、影子,而成了创造性和自由的集中体现, 从而完成了想象从被轻视和贬低到被重视和抬高,甚至成为最高真理的栖身之所的现代转变。相应地,与想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和文学也被论证为真理的家园。关键词
  • 张冰
  • 全文[ PDF 1707112.0 MB ] 2021.6(10):122-130  共有 608 人次浏览
  • 确定性的显隐——乡村叙述的嬗变与“三农”的再认识
  • [摘要]当代中国的乡村叙述与政治、经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规划中,农民、农村、农业结合为“三位一体”的集体性存在,对于其的叙述有着确定性的目的论与宣传鼓动色彩。伴随着工业发展和体制性城乡二元结构的建立,身份差异、机会平等与福利制度等方面的多重张力关系,影响到“三农”的文学形象与表述形态。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叙述显示了由市场经济与实用理性所产生的“流动的现代性”而导致的美学不确定性。新世纪的城镇书写、基层乡村微观权力刻画、城市底层文学及非虚构写作呈现出变化了的现实中的多元样貌。乡村振兴不仅体现于政治、经济与社会层面,更体现于文化、精神与价值层面。重新于不确定性语境中追寻新的确定性,是文学叙述以理想的应然世界超克现状的实然世界的尝试。
  • 刘大先
  • 全文[ PDF 1625799.0 MB ] 2021.6(10):131-140  共有 599 人次浏览
  • 谈艺文与汪曾祺汉语本位语言观的形成
  • [摘要]对于“汪曾祺的两个年代”,复兴现代文学传统和接受人民文艺被视为两种常见的研究思路。事实上,长期被忽略的谈艺文体或可为我们提供一重新的视野。作为贯穿汪曾祺一生、从未中断写作的文体,谈艺文的历史变化形成了汪曾祺文艺观的流变。在谈艺文的脉络中,汪曾祺“唯求俗可耐”的语言追求,是理解他超越现代主义、摆脱时代汉语工具化倾向、提倡语言的艺术功能,以及形成汉语本位的人文主义语言观等一系列问题的关键。
  • 赵坤
  • 全文[ PDF 1733146.0 MB ] 2021.6(10):141-148  共有 517 人次浏览
  • 从“刺客”到人群:当代先锋诗歌写作的“个体”与“群体”问题
  • [摘要]现代诗歌在社会与知识领域的“边缘化”是一个难以逆转的总体趋势, 而如何处理诗歌写作中“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当代先锋诗歌的一个棘手的难题。在与社会的疏离和对抗中,先锋诗歌在写作伦理和主体意识上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意识,虽然它有助于保持诗歌写作的“自律”与“自足”,但是也造成了写作的自我封闭与对现实的简化。在最近20 年来,不少先锋诗人开始探索如何在与他人、社会的互动中激发新的语言能量和想象力,探索交往的“伦理”与“交互”的美学,新的写作范式和伦理正在被努力实践和开拓。
  • 李章斌
  • 全文[ PDF 1698023.0 MB ] 2021.6(10):149-156  共有 719 人次浏览
  • 海德格尔语言母题与当代汉诗的家园抒写
  • [摘要]诗是最精粹的语言,语言是存在之家,海德格尔的语言母题与当代汉诗的家园形塑具有意味深长的呼应关系。与语言存在论相对应,当代汉诗的家园抒写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一是基于汉字的家园属性,开展重新发明汉字,从中寻求认同的“字思维” 写作;二是鉴于大地的家园本质,形成一股抒写大地、“制造大地”的乡土写作潮流;三是从诗的“民族元语言”功能出发,展开对山川名物和历史废墟的“创建性命名”。当代诗人的这种家园抒写,不仅为人们奉献了一帧帧美的表象,而且还形塑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之家和存在之所,起到了凝聚国族、增强认同的重要作用,具有非同寻常的文化价值。
  • 赵黎明
  • 全文[ PDF 1620559.0 MB ] 2021.6(10):157-165  共有 454 人次浏览
  • “城市主体”建构及其限度——论迟子建的长篇小说《烟火漫卷》
  • [摘要]迟子建的长篇小说《烟火漫卷》试图通过对哈尔滨的城市景观及世俗生活的呈现重建哈尔滨城市主体,但将小说置于迟子建的“哈尔滨叙事”、现代与当代文学中的“哈尔滨叙事”及当代城市文学史中去勘察,小说在重建城市主体上仍存在某些限度:城市景观的怀旧书写淡化了城市景观作为“精神事件”的意义;城市与人没能紧密贴合,无法实现内在精神的互动;城市世俗生活无法为城市主体重建提供精神资源。《烟火漫卷》对城市主体表述的偏差并非个案,而是当代城市文学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与当代城市文学的城乡叙事框架和“反城市”的叙事传统相关,也与中国当代城市文学没能有效处理中国现代城市的审美经验及其精神资源相关。
  • 于小植
  • 全文[ PDF 1604217.0 MB ] 2021.6(10):165-173  共有 629 人次浏览
  • 范文教材印本化与晚唐体在宋初的传承——简论抄印转化与唐末五代诗风...
  • [摘要]《京兆府小学规》表明唐律绝选本是宋初各类学校的基础教材。这些选本多由唐末传承下来,唐末五代至宋初是抄印转换的初期,也是白体、晚唐体的风行时期,两事密切相关。元、白之后诗人对传播效应有了自觉意识,主动利用刻石、题壁、拓印、雕印等技术出版各类诗集,提升了这类作品的影响。以科场名家为范本的传统与现实的市场效应,使唐末诗家小集与选本多成为各种层次的诗学教材,在商品化的作用下,这类教材类抄本最早转化成印本,加速了晚唐体审美范式的传播,固化了其诗学理念。因此,教材的印本化与商品化客观上传承了晚唐以来形成的诗学传统,建构起以晚唐名家名作为中心的唐诗名篇序列。这是宋人接受唐代文学的起点,也是其诗学知识的基础构成,白体、晚唐体在唐末宋初的流行是传媒技术进化的结果。
  • 查屏球
  • 全文[ PDF 1631377.0 MB ] 2021.6(10):174-183  共有 533 人次浏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