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从比较的角度说镜与鉴
- [摘要]中西比较文学不能从概念到概念,高谈理论而陷于空疏,而应从文本:出发,以具体例证为支撑,提出具有说服力的论述。在这方面,钱锺书的著作可以提供一个典范。镜或鉴作为文学象征,在中西文学作品中都经常出现,正可以为中西比较提供丰富的材料。通过比较中国文学与英、法、德等多国文学作品中镜与鉴这个具体意象的例证,我们可以认识到镜子既可象征人的认识能力,又可象征人的洞察力和想象力,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
- 张隆溪
-
全文[ PDF 1741.0 MB ] 2019.2(8):5-12 共有 1575 人次浏览
|
|
- 回到语言艺术原点——文艺美学的三次转向与当前文学的间性特征
- [摘要]文艺美学是伴随改革开放时代而兴并引发争议的学科,先后经历美学论、
文化论和语言艺术论三次转向。当前重建语言艺术论范式需要在若干层面同时推进:一
为文归于艺和文以导艺,二为文异于艺和文先于艺,三为文入于艺、文为艺魂,四为文
入文化、文导文化;还需深探当前文学的间性特征,重新认识在艺成文、文为艺心及艺
导文化等文学特性。今日文化应成为语言艺术引导的语艺文化。
- 王一川
-
全文[ PDF 1638.0 MB ] 2019.2(8):13-21 共有 1447 人次浏览
|
|
- 中国美学当代重构的跨文化路径
- [摘要]法国汉学家朱利安注意到中国平淡的审美经验是西方美学的未思之域,
对其内涵做了精湛阐释,但囿于自身的间距观念,未能开启平淡美学的跨文化潜力。德
国汉学家何乏笔通过徐复观与阿多诺的跨文化对话,凸显了平淡美学的内在超越性维度,
启发人们进一步思考平淡美学的批判意义。超越性是人对超越精神本身的渴望,指向一
种自我精神的完善、心灵的安顿;平淡美学有助于现代主体的重建,有独特的当代价值。
- 刘毅青
-
全文[ PDF 1682.0 MB ] 2019.2(8):22-30 共有 1300 人次浏览
|
|
- 现代“意境”说的形成:从格义到会通
- [摘要]通过对“意境”概念古今使用的全面考察,可知现代“意境”的基本
内涵在古代已大体备具;晚清经由中西诗学的交互格义,传统“意境”不仅在他者镜
照下得以自我“发现”,同时还整合了中西相关文论资源,促成了意义上的增殖。王
国维、朱光潜等学者更是在此基础上借助西方理论,使“意境”理论得以进一步现代化、
系统化。但是传统“意境”的理论内核并未因此而消失,作为文学艺术本质问题的
认识与概括,它是普适的、常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境”说的形成既是中国
的也是西方的,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割裂这些属性只能导致理解与阐释上的混
乱与悖论。
- 姜荣刚
-
全文[ PDF 1676.0 MB ] 2019.2(8):31-39 共有 1357 人次浏览
|
|
- 从文本语义学到文本媒介学——论艾斯本·亚瑟斯的遍历文学理论
- [摘要]挪威学者艾斯本·亚瑟斯在20 世纪90 年代提出“遍历文学”这一概念,
用来指那种在文本的物理层需要读者做出并非毫无意义的思想外操作的文学作品。亚瑟
斯认为,文学作品的遍历性有古老的历史,而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新的文本技
术的出现使文学作品的遍历性越发突显。遍历性之所以长期为传统文学研究所忽视,是
因为它被线性叙事的强大惯例遮蔽住了,亚瑟斯因此严格区分了遍历和叙事,认为两者
分别作用于文本的媒介层和语义层,不可相互混淆。与传统文学研究基本上只关注文本
语义层不同,遍历文学理论主要聚焦于文本媒介层的形态变化及其对审美过程的决定作
用,并把读者的媒介行为作为关注的焦点,这让遍历文学理论特别适用于以交互性为基
本特征的计算机和数字文学领域。
- 聂春华
-
全文[ PDF 1729.0 MB ] 2019.2(8):40-47 共有 2364 人次浏览
|
|
- 地图术:从幻想文学到故事世界
- [摘要]幻想地图不仅是辅助读者理解的副文本配件,更是一套不断运作的沉浸
机制。对宗教信仰而言,幻想地图提供指引,并训诫世人。对乌托邦及科幻小说而言,
幻想地图带来了某种真实的感觉。对冒险小说而言,幻想地图是诱人的召唤。托尔金致
力于打造具有内在逻辑的世界架构,为幻想世界树立了理性规则。“可写的”幻想地图
是世界架构的基础构件之一,既是故事之内的、召唤英雄前来冒险的叙事引擎,也是故
事之外的、可供多方主体广泛参与的跨媒介平台。基于幻想地图的跨媒介叙事体现为“英
雄的游荡”与“地图的铺展”,故事世界由此实现叙事增殖乃至无限叙事。
- 施 畅
-
全文[ PDF 4790.0 MB ] 2019.2(8):48-59 共有 1720 人次浏览
|
|
- 中日历史中的共通主体:中野重治“非他者”的鲁迅论
- [摘要]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前,日本改造社的《文艺》杂志策划了《中日文
学者往复书简》,发表了日本无产阶级作家中野重治致萧军的公开信,由此开启了中野
重治一系列的鲁迅论。中野重治并未将鲁迅“作为方法”,也未将鲁迅树立为反思日本
现代性的“他者”;相反,他以鲁迅的逝世为契机,通过思考鲁迅最后十年的生命而获
得了一种共同的中日历史意识,建构起了中日历史间的“共通主体”。
- 熊 鹰
-
全文[ PDF 1595.0 MB ] 2019.2(8):60-68 共有 1084 人次浏览
|
|
- 试论鲁迅对“转向”的看法——以日本友人访谈录中的相关记载为主
- [摘要]“转向”是日本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末期出现的思想现象。鲁迅对日本无产
阶级文学运动的“转向”情况相当关注,而且在与日本友人谈话中也常用“转向”一词来
描述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脱离者,同时对中日两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之间的差异也有
深刻的理解。可以说,在东亚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范畴中讨论“转向”问题时,不可忽视
的是一直关注该问题的“鲁迅之眼”。鲁迅的日本友人于1936 年先后发表的两篇访谈录,
即原胜《紧邻鲁迅先生》与鹿地亘《跟鲁迅谈话》涉及鲁迅对“转向”问题的基本看法,
它们与同时代的相关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可探讨鲁迅对“转向”问题看法的独特性。
- 〔日〕仓重拓
-
全文[ PDF 1739.0 MB ] 2019.2(8):69-78 共有 1113 人次浏览
|
|
- 民族主义与新感觉派的“转向”
- [摘要]20 世纪30 年代特殊语境之下极少数左翼作家曾公开宣布“转向”,新
感觉派是公认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也一度与左翼关系匪浅,但其中一些作家也公开成
为国民党“御用文人”。考察刘呐鸥对维尔托夫“影戏眼”理论的接受,可以看出新感
觉派在电影和小说叙述中主体“意志软弱”的现象。这种“意志软弱”背后有中国新感
觉派之不同于日本新感觉派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渊源。穆时英试图用“生存意志”论来解
决“意志软弱”的问题,然而理论内核的缺陷,导致其转向了民族主义。
- 吴述桥
-
全文[ PDF 1718.0 MB ] 2019.2(8):79-87 共有 1290 人次浏览
|
|
- 广州鲁迅与“在朝革命”
- [摘要]“广州鲁迅”呈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朝革命”的复杂状态,他经历了“主
动呼应革命—被动革命重构—文学政治创造”的阶段变化。鲁迅最初是背着战士的招牌,
主动呼应国民革命和党化教育的,但随着“革命”退化为专制“政治”后开始清党杀戮,
他否定了国民革命的合法性,重构出一个被动革命的鲁迅形象,并在退往上海后全面反
思了知识阶级和文学的命运问题,提出了“革命同路人”和“革命人文学”的“文学政治”
存在模式,创造了一个独特的“鲁迅革命传统”。从“在野革命”到“在朝革命”再到“在
朝政治”,南北革命机制的不同造就了多重的广州鲁迅革命状态,它反映了鲁迅思想和
知识分子革命的复杂性,这实际是内因与外因、主动与被动交相混合的产物。
- 邱焕星
-
全文[ PDF 1653.0 MB ] 2019.2(8):88-97 共有 895 人次浏览
|
|
- 文言翻译与“五四”新体白话的生成
- [摘要]1918 年,《北京大学日刊》所载的四篇译自日语杂志的文章,为观察
鲁迅等人借极端欧化直译的文言语体变形转向“五四”新体白话的最后环节,提供了新
史料的支撑。“五四”新体白话自文言横跨生成的关键在于逐字译的实施,同时其成分
的欧化也有一条经由日化的生成途径。可惜的是,这批文学革命初期的文言译作,因匿
名发表,长期消失在研究者的学术视野中,也无法为通过研究文言翻译而考察新体白话
的产生提供可能性。可以这样认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存在一条从胡适的理论倡导到
鲁迅的文体实践之偏移的轨迹。
- 宋声泉
-
全文[ PDF 1656.0 MB ] 2019.2(8):98-108 共有 1108 人次浏览
|
|
|
|
- 谶纬思潮与两汉文学思想
- [摘要]作为一种与正统经学关联密切的政治文化思想,谶纬思潮流行于两汉时
期,对两汉士人和两汉文学都发生了深刻影响。从思想文化与文学观念的研究视角看,
两汉的文学思想与正统经学和谶纬思潮密切相关;缺少了任何一方面的考量,对汉代文
学及文学思想都不大可能获得准确的认知。从两汉诗赋创作倾向和文学观念两个层面,
揭示谶纬思潮与汉代文学思想的联系,其意义不言而喻。
- 张峰屹
-
全文[ PDF 1650.0 MB ] 2019.2(8):119-128 共有 1066 人次浏览
|
|
- “纪日用语”与西周早期叙事方式的萌芽
- [摘要]殷人以干支纪日,其纪日用语仅用以满足占卜所需,没有明确的线性叙
事意图,也未发展出成型的历时叙事方式。周人则习惯于月相纪日法,在西周建制以后,
既以干支日号承袭了殷商历制,又将月相名糅入纪日用语,建立起新的纪日范式。随着
宗法制在西周早中期的建立和完善,周人产生了历史叙事的需求。为了将散落在各个时
间点的事件编次为具有因果关联的历史,在西周早中期的部分铭文及传世文献中,周人
以纪日用语在篇首设定时间起点,借助“?? ”字结构建立起时间连续性,以使不同性质、
不同地点、不同人物的事件遵照时间逻辑相互关联。“以时系事”为历史文献的写作提
供了有效的话语方式。
- 林甸甸
-
全文[ PDF 1733.0 MB ] 2019.2(8):129-135 共有 1061 人次浏览
|
|
- 《豳风·七月》岁时观念钩沉——兼论文学史上的“岁暮”为秋
- [摘要]古人通过北斗、晷影和星象等方法测算冬至,并以此为岁始岁终的标志。
这种岁时系统并不需要考虑月相的变化,属于四时观念下的阳历系统,《诗经》中的《七
月》和以“岁暮”为题材的诗歌正是体现了这样的岁时观,而这种观念与当时的天文测
算和农业活动息息相关。由于朝代更迭,天文测算技术不断改进,历法也不断更新,新
的岁时观念也应运而生,旧的岁时观念于是逐渐被人们遗忘。后人在解读诗文时,脱离
了当时的岁时语境,所以造成了古诗文解读上的差错。
- 印志远
-
全文[ PDF 1686.0 MB ] 2019.2(8):136-144 共有 1373 人次浏览
|
|
- “故地重来”和“沉思前事”——周邦彦词的重叠性结构
- [摘要]在古代诗词的抒情传统中,作者常常会将记忆中的过去携带到当下的情
节中来,于是,过去和当下围绕某个特殊的环节重叠起来了。周邦彦继承柳永词开创的
铺叙传统,围绕“故地重来”和“沉思前事”两个重要情节,加强、创新了这种重叠性
的时间结构。他常常将两段或数段故事情节打乱后交错在一起,利用灵活的虚词和时间
副词来勾连人物景物,形成一种今昔渗透的效果,其中包含情节却不拘于情节,反映出
他对人生况味的深刻体验和抒情追求。
- 李 俊
-
全文[ PDF 1680.0 MB ] 2019.2(8):145-152 共有 1528 人次浏览
|
|
- 论诗禁哑韵说之不成立——以陈三立的哑韵七律为例
- [摘要]诗禁哑韵这一诗学主张,立论以韵字声响为本,未能具体审视哑韵之
于诗情诗境的表达作用,立论有失偏颇。韵字音声本身富有情感色彩,用于抒发性情
之诗体,当随情而押,只论其在诗中与诗情诗境合与不合,其本身之或响或哑本不必
多言其是非。陈三立七律是近世诗坛中多押哑韵而仍蜚声海内的创作实绩,其所押哑
韵能助益于诗情诗境,有着韵可言情的艺术功效,可以佐证诗禁哑韵说之不成立。
- 周 洋
-
全文[ PDF 1707.0 MB ] 2019.2(8):153-160 共有 1031 人次浏览
|
|
- 重审公安派之思想与文学——“真”及其导向阐论
- [摘要]“性灵”并非公安派重点阐论的核心观念,“真”才是公安派之思想观念、
文学创作、行为实践等各方面始终围绕的中心,也是其“性灵”的最终旨归。求真在激发
新意的同时,又导向了思想与行为的纵欲与贵我,这成为公安派求真思想与实践的标志性
特点。公安派对待个体欲望、国事世情等方面的态度是一贯的,他们主要关注个体生命本身,
后期虽有反思,但前后延承的成分大于转变。是否纵欲与贵我,构成了公安派与李贽思想
取向的重要差异。三袁只是部分借用了李贽思想作为可以发挥的思想资源,且存在误用之处。
- 都轶伦
-
全文[ PDF 1656.0 MB ] 2019.2(8):161-171 共有 1140 人次浏览
|
|
- 论昌耀诗歌的“重写”现象及“昌耀体”
- [摘要]诗人昌耀在20 世纪80 年代重返诗坛后,以他成熟期的历史眼光、风格
和笔力,对其早期作品进行了大幅度重写,体现了对诗歌标准新的认定,也使早期创作
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重写已构成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有其重要价值和意义,但就昌
耀评价中的混乱和“误判”现象来看,我们应把诗人研究建立在一个更富有历史感的基
础上。在当代诗歌史上,昌耀最重要和独特的,是形成了一种和他的全部美学追求相称
的语言文体,这种孤绝超拔、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可以称之为“昌
耀体”。正是以这种强有力的文体,昌耀对其早期诗歌进行了重写,以把全部创作纳入
到“有方向性的写作”中来。
- 王家新
-
全文[ PDF 1721.0 MB ] 2019.2(8):172-181 共有 1311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