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阶段、新时期、新时代与当代文学建构的再思考
- [摘要]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使中国文学进入了“新阶段”,开启了当代文学进程;邓小平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祝词》的发表,标志着当代文学进入了“新时期”;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为标志,当代文学进入到“新时代”。三个时段的当代文学前后衔接并不断丰富和创新,始终与中国社会发展相适应,始终与时代并行发展,在重要的历史节点和具有重大标志意义的典型现实中获得自身使命和发展目标。各个时段的文学,既有其各自鲜明的时代特征,又有始终不变的社会主义文学的本质属性。
- 周景雷
-
全文[ PDF 1882.0 MB ] 2020.5(9):5-12 共有 856 人次浏览
|
|
- 文艺的媒介生产——马克思主义文艺生产媒介理论研究
- [摘要]文艺生产以媒介为生产工具,媒介生产工具具有“工具本体”性和联接、聚集、接合等媒介性,可以发挥出特殊的媒介化生产效应。20 世纪后以电子媒介工具为核心的文艺媒介生产力获得了快速发展,使文艺交往关系发生了从等级制、中心化向去等级化、去中心化模式的转变,也再生产出了“辩证意象”、震惊、分心等诸多审美新形态。从作为“整体社会生活方式”的文化视角看,文艺生产表现为中介化活动或媒介化实践。“接合表述”观念使人们能够更加清晰地透视出文艺媒介生产的物质实践性和社会性。在人类文化从书写—印刷范式向电子—数字范式转换这千年巨变的当今时代,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生产媒介理论有重大意义
- 单小曦
-
全文[ PDF 1896.0 MB ] 2020.5(9):13-21 共有 896 人次浏览
|
|
- 阿多诺美学的自然记忆与“感性共同体”的生成
- [摘要]通过记忆诗学的视野,阿多诺在自然历史的辩证结构中发掘自然的价值,激活存在于前启蒙时代的情感和爱欲,这是一种“自然记忆”的理念。阿多诺通过摹仿自然美的方式将自然记忆引入艺术作品,试图通过艺术对魔幻痕迹的救赎重新呈现被异化理性遮蔽的感性经验,以艺术语言言说的途径表达自然记忆所包含的潜在内容,从而为想象替代性的社会结构创造契机。阿多诺对自然记忆的救赎和审美乌托邦的构建以艺术语言为载体,在艺术语言对日常语言的更新时刻,审美乌托邦以感性共同体的形式在当下生成。透过阿多诺美学隐含的生成性视角,可以将审美乌托邦接续于现实生活,有助于当代批判理论重估阿多诺的价值。
- 丁文俊
-
全文[ PDF 1898.0 MB ] 2020.5(9):22-30 共有 1121 人次浏览
|
|
- &nbs...
- [摘要]巴赫金的表述诗学具有“起点”意义,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具体言语单位以及由此而来的符号化系统文本是其综合价值指向。受制于社会情势、意识形态、言语流动和交际条件等多种因素,任何表述都充满着他性对话以及对话中的泛音;表述的目的在于获取积极应答式理解,不能自成目的;承此,巴赫金深刻论述了表述的双主体、双声语和双意识问题,并特别阐述了创造性理解的外位性超视效果和积极应答的多功能实现,拓展和深化了表述中双向问答的响应机制,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龚举善
-
全文[ PDF 1899.0 MB ] 2020.5(9):31-38 共有 858 人次浏览
|
|
|
|
- “狂人”的越境之旅——从周树人与“狂人”相遇到他的《狂人日记》
- [摘要]本论所述“狂人的越境之旅”,是指从周树人在留学时期与“狂人”相遇到他创作《狂人日记》从而成为“鲁迅”的精神历程的某一侧面,是在前论所完成的“狂人精神史”背景的基础上,对从《摩罗诗力说》到《狂人日记》之间的叙述空白的一个补述。笔者认为,在这两者之间还缺乏有机关联的说明,而由文艺作品翻译、创作和批评所搭建的与周树人相伴并且互动的“狂人越境之旅”则刚好构成了二者之间的精神衔接。本论呈现了周树人在这一历程当中遭遇“果戈理”和三种《狂人日记》的现场,“尼采”话语下的“高尔基”和“安特莱夫”,起始于“契诃夫”的“精神诱拐结构”,“狂人美学”的确立过程,乃至“明治俄罗斯文学”的精神和创作实践意义。周树人通过翻译,实现了超越跨语际意义的“狂人”之“境”的移植。《狂人日记》是“狂人越境”的精神抵达,也是37 岁的周树人携同既往的新的一页的开始。
- 李冬木
-
全文[ PDF 1986.0 MB ] 2020.5(9):58-74 共有 1236 人次浏览
|
|
- 《颓败线的颤动》与波德莱尔的三篇散文诗
- [摘要]鲁迅《野草》受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的影响已成学界共识,但两部散文诗集中具体篇什之间的关系还有待深入探究。笔者认为,鲁迅的《颓败线的颤动》与波德莱尔的《双重屋子》在整体结构和具体细节上呈现出诸多对应,同时又留有《老妇人的绝望》和《窗》的影响痕迹。鲁迅从这三篇文章中取来材源,与自身现实体验相融汇,书写了现代性个体对黑暗和庸常的自毁式的殊死搏斗。《颓败线的颤动》;波德莱尔;文本关系;改编
- 蒋永国
-
全文[ PDF 1944.0 MB ] 2020.5(9):75-82 共有 830 人次浏览
|
|
- 托派鲁迅论的政党政治思维及局限——《鲁迅:其人,其事,及其时代》...
- [摘要]一丁的《鲁迅:其人,其事,及其时代》是1978 年在香港出版的一本系统阐述鲁迅的著作,该书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宏观背景下,从中国共产党党内路线斗争的角度对“左联五烈士”这一提法、“两个口号”论争中鲁迅的立场、鲁迅与托洛茨基的思想关联以及毛泽东的鲁迅论等问题作出了独具特色的解释。但一丁的鲁迅论因文学视野的缺失和托派史观的限制而带有明显的局限。该书虽是个人之作,却因其清晰可辨的托洛茨基主义的思维方式,代表着托派鲁迅观的一般形态,是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和精神文化现象。它展现了鲁迅思想在特殊政治文化层面的历史影响,丰富了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由鲁迅衍生的文化现象。
- 徐纪阳
-
全文[ PDF 1902.0 MB ] 2020.5(9):83-90 共有 718 人次浏览
|
|
- 初盛唐五言“古风”型诗歌的诗史意义
- [摘要]初盛唐以来,题为“古意”“拟古”的诗作,部分实为沿袭南朝的声律体。王绩、骆宾王、陈子昂等开始创作“咏怀”“感遇”类五古,恢复汉魏诗歌传统,建立了五言“古风”型诗歌的基本体制。张九龄、常建、祖咏、储光羲、贺兰进明等人也进一步推动五言“古风”创作,李白则作为集大成者对这一诗型做了充分完整的总结,由此形成开、天诗坛创作五言“古风”的风气。当时五言“古风”的创作是从诗的音响效果这一总的艺术性出发,对沈宋新体声律加以反思和利用。评价初盛唐五言“古风”型诗的诗史意义,应注意这一诗型对盛唐诗歌风骨内质的建构所起到的推助作用,以及它所承载的当时诗坛比较一致的追求“建安风骨”的理想。中唐以降作者的古诗趣尚走向多元分化,汉魏风骨和兴寄不再是诗坛的一致理想,这一诗型也就难以再形成创作风气。
- 黄 琪
-
全文[ PDF 1864.0 MB ] 2020.5(9):91-99 共有 680 人次浏览
|
|
- 幕末日本的“类宋”感怀与苏轼受容——以《东坡策》为中心
- [摘要]以“黑船来航”为标志的海防威胁,以及德川幕府积习已久的重重内患,在幕末日本催生出一股“类宋”感怀思潮。围绕《东坡策》而展开的书籍文化活动是“类宋”史观的产物,它承载着幕末日人借苏轼进策干预时政的现实诉求。作为古文的《东坡策》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它呼应社会变革,另一方面它又是“文章学”的典范,从而造成评点上重“史眼”与重“文心”的不同取向;它激励着幕末日人在海防问题上的士气与文风,在结构、立意、遣词造句等方面影响《海防备论》的军事思想与写作方式;它彰显出中国传统古文曾以不同的面相影响日本的近代化进程,富有启示性。
- 黄小珠
-
全文[ PDF 1877.0 MB ] 2020.5(9):100-107 共有 617 人次浏览
|
|
- &nbs...
- [摘要]黄庭坚熙宁、元丰年间频繁化用扬雄故实,形成熙丰诗中独特的“扬子”现象。山谷诗中的“扬子”在历史人物、自我想象与他者形塑之间构成多重镜像,这与其大名府时期的学官身份与学术立场密切相关,以此寄寓寂寞草玄的学人心迹。同时,山谷对于“扬子”的学人认同也体现在引书助文的辞章倾向,推动熙丰诗艺的知识化转向,成为形塑山谷诗学形态的重要助力。“扬子”想象背后学术与文术线索的交织揭示出山谷诗学的构建场域。这种知识本位的创作倾向是新学笼罩之下学术语境与诗学诉求合力的结果,不仅开拓出具有“山谷本色”的知识性写作,也作为宋调演进的学理所在,引领着北宋后期诗坛的整体走向。
- 陆嘉琳
-
全文[ PDF 1881.0 MB ] 2020.5(9):108-118 共有 671 人次浏览
|
|
- &nbs...
- [摘要]金圣叹《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中的“无”字乃用释典。其第一义为“以文说禅”,是《西厢记》本身的禅意和金圣叹对它的挖掘与释放。其第二义为“以禅说文”,是圣叹对《西厢记》表现手法和艺术境界的高度概括;既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文学范畴有密切联系,也和李的“工”说,以及唐宋以来“绮语谈禅”的文学传统一脉相承。然而,人生如梦的佛学理念,不立文字、绕路说禅的语言风格,对于《金批〈西厢〉》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 康保成
-
全文[ PDF 1874.0 MB ] 2020.5(9):119-129 共有 791 人次浏览
|
|
- 生活在别处——清诗的写作困境及其应对策略
- [摘要]明清时代,内容的日常化和艺术的平庸化已成为诗歌最突出的现象,诗歌所表现的日常感觉经验也日益陈旧老化。清代诗人从扩大题材、改变写法、提高写作难度三个方向,尝试摆脱日常经验:以旅行离开日常经验的空间,以咏史怀古超越日常经验的时间,以提炼生活场景和制造事件提升和装饰日常经验,以咏物设定和虚拟特殊经验,以物象的情境化和规模化的组诗提高写作难度,挑战写作极致。这些努力不断超越个体的日常经验去探索异己经验,扩大了诗歌的感受与表现范围,也突破了个人抒情传统的局限,使古典诗歌在其夕阳时代拓展了较前代更广阔的情感表现空间。
- 蒋 寅
-
全文[ PDF 1879.0 MB ] 2020.5(9):130-141 共有 601 人次浏览
|
|
- 吴敏树与桐城湘乡派
- [摘要]吴敏树与曾国藩同为湖南人,因雅爱古文而互相敬重,惺惺相惜。晚清咸同年间,与太平天国处于军事对峙状态中的湘军领袖曾国藩,在桐城派传绪不绝如缕之际,有改造桐城派、创立湘乡派意图,并将之逐步付诸实施。曾国藩对关于桐城派文统传人传绪的描述及对姚鼐的赞誉评价,引发了吴敏树与曾国藩的争论。曾、吴文讼,被后来文家频繁征引,成为近代文学史上的一桩公案。从吴敏树古文主张与创作入手,可以还原一个古文家与政治家战争背景下的心有灵犀及曾、吴文讼的历史真实,解读桐城湘乡派咸同之际形成的枢机奥妙。
- 关爱和
-
全文[ PDF 1869.0 MB ] 2020.5(9):142-151 共有 879 人次浏览
|
|
- 宅居谈诗——诗歌现状及发展方向问题
- [摘要]当前诗歌现状中,有的诗人热衷于诗歌小众化乃至贵族化、神秘化,甚至主张诗歌可以如“听不懂鸟的歌唱、看不懂鱼的游泳”那样读不懂,这些都对诗歌的发展有害无益。相对于适应古代农耕文明经验的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更多“直寻性”“肉体性”而言,今天的诗歌为适应现代文明经验中意义的多变和复杂,其语言乃至诗人对人生经验的把握和感悟方式更突出了“分析性”“哲思性”,这在某种意义上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但决不能因此而要求给予“读不懂”的特权。“分析性”“哲思性”特征与传统诗歌“直寻性”“肉体性”特征,可以结合乃至融为一体。诗歌语言和“思维”永远不会失去感性、“肉体性”的一面——不然就不是诗了。既如此,那么诗歌被人读懂,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 杜书瀛
-
全文[ PDF 1922.0 MB ] 2020.5(9):151-164 共有 664 人次浏览
|
|
- 昌耀诗中的藏族形象抒写
- [摘要]由于极端的历史处境与多舛的命运,昌耀诗里的藏族形象抒写包含特殊意蕴。他不同时期诗歌中的藏族形象,可归纳为四种图式:一是作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力量和幸福生活的象征;二是作为解救政治受难者的“众神”或“人民”;三是作为青藏高原乃至西北景观的一部分;四是与现代化“不协”的元素。梳理和论析它们的特征及彼此关联,可为理解昌耀诗歌和当代诗歌史不同阶段之间的“藕断丝连”开辟新的尝试,也能为探看中国多民族文化的当代互动图景,提供一种来自诗歌的角度。
- 颜炼军
-
全文[ PDF 1855.0 MB ] 2020.5(9):165-171 共有 614 人次浏览
|
|
- 路遥的多元美学谱系——以《人生》为原点
- [摘要]路遥的作品不同于很快失效的“励志性”作品,它提供了一种独特且普遍的人物美学和叙事美学。在人物美学方面,高加林是一个基于现实的原创性典型人物,在其构成谱系里综合了多种质素;在叙事美学方面,《人生》不仅是一部进化论式的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一部“道德劝诫小说”,这种“道德劝诫”与“自我实现”形成了作品的结构张力,从而接续了中国传统叙事的审美功能。正是由于现代性和传统性之间的微妙平衡,路遥的作品才拥有了多元的美学谱系并获得了经典的道德价值和精神内涵。
- 杨庆祥
-
全文[ PDF 1848.0 MB ] 2020.5(9):172-177 共有 730 人次浏览
|
|
- 毕飞宇的阅读史与写作史关系考释
- [摘要]阅读资源是作家文学生成的重要养分和内在动因,蕴含着作家“生长”的秘密,也为我们理解和阐释作家提供了重要的视角。毕飞宇是一个会阅读的作家,他的文学成就得益于经年专注的阅读和专业的写作训练。通过对毕飞宇的阅读史和写作史的互文性考察,发现他的语言观变迁,以及哲学气、逻辑性、阴郁美学、引而不发的“冰山式”叙事这些毕氏文学质地都可以从他的阅读史中找到某种精神原点或影响源;同时,中外阅读资源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塑造了毕飞宇小说中的人道主义诉求、伤害母题和其他叙事技艺。可以说,阅读史的角度不仅呈现了毕飞宇的阅读资源与阅读偏好,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毕飞宇文学风格的生成、精神传统与写作技艺的来源以及接受阅读资源的方法等问题。
- 沈杏培
-
全文[ PDF 1871.0 MB ] 2020.5(9):178-188 共有 708 人次浏览
|
|
- &nbs...
- [摘要]莫言获奖后于2017 年陆续推出了诗歌、戏曲、歌剧、短篇小说以及笔记小说、诗体小说等不同文体特色的新作品,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批新作虽然全面开花却有明显的试探意味,其中小说新作体现了莫言创作中一直存在的“未完成”现象。小说新作以个人侧写社会、集中放大化的白描、当代心理群像的典型化以及新颖的“点穴”式描写等艺术手法,加强了文学的现实关怀与社会问题反映,以生命直觉的方式展示了文学的、现实的甚至哲学的“不确定性”。而当我们把新作纳入到莫言的全部创作谱系中观察时,就会发现作品的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也让文学在不经意间显示出一种奇特的预见功能。
- 刘江凯
-
全文[ PDF 1862.0 MB ] 2020.5(9):189-197 共有 613 人次浏览
|
|
- 当代中国语境下“科幻”概念的生成——以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的...
- [摘要]关于“科学幻想小说”内部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关系,学界大多在理论层面展开辩驳,而在历史语境中考察科幻概念的生成与影响,则是更具开拓性的尝试。以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爆发的“姓‘科’姓‘文’之争”为“观测点”,便会发现彼时倡导科学性的观点在今日叙述中庶几缺席。在补足这些观点的基础上,科幻概念的生成过程可以被理解为一场在“原则”与“自由度”之间的博弈战。社会主义文化转轨时期科幻作者们争取“自由度”的人文主义方案,深刻地影响了此后的科幻发展。这一个案研究既有助于清理当代中国科幻的若干本土议题与经验教训,同时也意味着科幻足以成为理解当代中国文化状况的重要入口之一。
- 李 静
-
全文[ PDF 1863.0 MB ] 2020.5(9):198-206 共有 1037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