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美学”译名考
  • [摘要]美学”一词的汉语译名是近代中国美学学科确立的重要标志之一。有研究者认为在中国最早创用“美学”一词的是德国传教士花之安。经考证,这个说法是错误的。“美学”一词并没有出现在1875 年版的《教化议》一书中;在1897 年版的《泰西学校·教化议合刻》一书中出现的“美学”一词是错误的标点所致。日本“审美学”的名称来源于罗存德《英华字典》的看法,也缺乏事实依据。“美学”这一术语是从西方经日本引入我国的。但术语不等同于话语,本源不等同于本体,王国维对近代中国美学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将来源于西方的美学术语融入中国美学话语建构中,确立了跨文化美学新范式。
  • 李庆本
  • 全文[ PDF 1928208.0 MB ] 2022.6(11):5-13  共有 1007 人次浏览
  • “白心”与鲁迅关于现代作家进德路径的思考 ——兼论鲁迅对爱罗先珂...
  • [摘要]在鲁迅以“立人”为核心的进德思想中,“白心”是作为一种进德路径或方法而存在的。《破恶声论》中鲁迅创造性地化用了宋尹学派的“白心”作为道德资源,以对抗儒家强势的进德修身话语体系,这种独特的进德思路影响深远。鲁迅将“白心”作为现代作家及知识分子道德养成的方法,直接影响了他对爱罗先珂的译介。鲁迅突出呈现爱罗先珂的“白心”特质,一方面引导其由“社会党人”向“诗人”的形象转变,另一方面回应其关于“智识阶级”的道德批判与道德期待,塑造出“心思纯白”且“敢于白心”的形象,对于现代作家道德塑造具有示范意义。
  • 梁仪
  • 全文[ PDF 1877423.0 MB ] 2022.6(11):14-23  共有 885 人次浏览
  • “世界公民”与“虚君共和” ——《一个青年的梦》译介过程中的中西...
  • [摘要]鲁迅对《一个青年的梦》的译介过程,可视作五四时期启蒙知识分子对一战后世界政治与文化格局进行思辨的一个缩影。在文学传播过程中,青年之“梦”存在双重内涵。故事文本中的“梦”是以人道主义和世界主义为主旨的系列梦境。武者小路实笃《与支那未知的友人》与鲁迅、蔡元培、陈独秀等撰写的附文则生成了国民性批判的在地化内涵。世界公民的人类理想与虚君共和的帝国迷梦所形成的巨大反差,诊问着民国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的进度与困局。而在近代以来的思想史脉络中,该剧所引发的讨论折射出《新青年》同人在五四时期已然告别文学革命初期的中西二元想象。他们从日、俄、美等国家形象的异变与突进中,求索中国未来走向的理想方案,并因此走向分化。
  • 丰杰
  • 全文[ PDF 1875344.0 MB ] 2022.6(11):24-33  共有 818 人次浏览
  • 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神思”范畴的译释
  • [摘要]神思”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其视为创作论的首要问题而予以专篇论述。由于与西方的艺术想象理论、虚构诗学有着潜在的关联,“神思”备受英语世界研究者的关注。英语世界对《文心雕龙》“神思”的译释,多直接征用“灵感”“幻想”“想象”等诗学概念,这不仅与“神思”的本义相去甚远,也导致中国古代文论译语的贫困化。译释中国古代文论范畴应摆脱“西方为方法”的束缚,按传统的方式音译其名,并尊重其内在逻辑,在会通中西的基础上,通过多重定义加以释解;这样,或能更为精准、全面地把握其内涵,进而推动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海外传播。
  • 戴文静
  • 全文[ PDF 2014015.0 MB ] 2022.6(11):34-41  共有 736 人次浏览
  • 跨文化形象学的中国方法:超越后殖民“压抑假说”
  • [摘要]由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主导的意识形态分析方法,在跨文化形象学领域已耗尽其理论能量。既往对形象学观念与方法的反思,没有就理论本身进行学理性考察,而是从其“西方”属性出发,对形象学援引后殖民理论的合理性提出质疑。从理论本身和学科建制的角度看,解构文本形象对某个文化区域的遮蔽或压抑,成了该学科领域的基本任务和学术动力。“压抑假说”重置了形象学的学术范型,构成所有异域形象研究的共享基点,但它也促使学术研究向话语转换。“压抑假说”召唤着有待于从形象的“压抑”中揭示出来的、本真的族群文化特性,其所支撑的形象学学科话语成为福柯意义上的自我言说的鼓动机制。我们需要在形象及其“残留”之间重构新的研究方法。
  • 周云龙
  • 全文[ PDF 1848789.0 MB ] 2022.6(11):42-49  共有 606 人次浏览
  • 作为反思结构的“后现代” ——论《尤利西斯》与《玫瑰的名字》的“...
  • [摘要]翁贝托·埃科的“后现代”是建立在创作与诠释之间对话关系之上的一种反思结构。在《开放的作品》中,埃科就已产生了该种思想,并根据作品与接受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定义了两种“开放的作品”,即“运动着的结构”与“我们于其中运动的结构”。“运动着的结构”被视为一种挑战读者知识储备与创造理想读者的先锋美学形式,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所使用的“大量铺陈”技法正是其中的代表。虽然“大量铺陈”技法是古典修辞的一次当代再现,是作者向读者传达其重返历史的“后现代”意图的一种非典型“现代主义”技法,但埃科认为,“现代主义”的外在先锋美学形式阻碍了内在意图的传达,从而使作品变得封闭。埃科在“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双重编码”结构的启发下创作了《玫瑰的名字》,把传统类型叙事“侦探小说”即“我们于其中运动的结构”设计为小说的外在框架,而把“元叙事”和“互文反讽”等“后现代”技法作为传达作者意图并与读者进行对话的内在手段。埃科通过改良《尤利西斯》的文学策略,使他的“后现代”创作成为了一种以内在的反思性结构启发读者的创造性诠释。
  • 卢嫕
  • 全文[ PDF 1915989.0 MB ] 2022.6(11):50-58  共有 827 人次浏览
  • Aufheben:钱锺书和黑格尔核心观念熔铸的考察
  • [摘要]钱锺书提出了一条在情境之中“一词正反诸义同时合训”的基本原理,这条原理是钱锺书创造性地熔铸黑格尔Aufheben 理论与中国传统思想的产物,是钱锺书学术思想的第一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的理论意义和思想史意义。这种相反诸义同时并用和合训之所以能够存在而且必须存在,完全是因为唯有对立方才导致扬弃,也唯有扬弃,才导致完整性(真理性)的产生。这种完整性包含了一切存在特性,因而是一种无限性。“易”一名超越了“易简”“变易”“不易”三义的对立,但同时又保持了它们之间的差异。这种转化环节展现出的不是对“易”本身的明确界定,而是对“易”的圆转无定、笼罩一切的思考。思辨真理是不能用判断的形式(主词和谓词之间的同一性联系)来表达的,须以思辨语句(思辨命题)同时含纳同一性联系和非同一性联系来展现。“易”之类思辨词实则是思辨语句的凝缩。思辨语句内主体与客体处于不断相互易位的往返运动之中,主体经由扬弃和消解自身,折返成为自身的客体,同理,客体经由扬弃和消解自身,折返成为自身的主体,从而让内容自主体的真理性显露出来。思辨语句是对主体→客体单向运动的扬弃,也是对语言牢笼和束缚的扬弃,依傍了语句规则、实现了语句的主体,同时又思维了语言规则的束缚,进而超越了语言规则的束缚,实现了思维主体,由此形成双向的完整真理意义运动系统。
  • 屠友祥
  • 全文[ PDF 1956784.0 MB ] 2022.6(11):59-67  共有 517 人次浏览
  • 论宗白华意境说建构对华严佛理的融摄与转化
  • [摘要]华严佛理是宗白华意境说建构不可忽略的理论资源之一。宗白华融摄华严心性论、互摄性原理、宇宙观和境界论,以清净圆明心揭示高超莹洁的艺术心灵,使超验性的清净心转化为感性的、具体的直观心,又以“两镜相入”的华严镜喻突显意境创构心物交融互渗的特征,把“重重无尽”的华严境界转化为“无穷无尽”的意境特质,深化对中国艺术时空意识的体证。他在古今对接、中西融会的学术视域下重建意境说,发掘华严佛理的现代美学价值,赋予意境庄严优美、高超莹洁、无穷无尽等内涵,提供了一种近现代社会转型和“西学东渐”语境下内在性融摄与创造性转化中国传统思想的研究范式,为20 世纪意境说研究作出了贡献。
  • 汤凌云
  • 全文[ PDF 1813136.0 MB ] 2022.6(11):68-76  共有 465 人次浏览
  • “传统”的发明 ——“整理国故”运动与王国维“文学革命的先驱者”...
  • [摘要]王国维早年写下了大量文学论著,但在清末民初,并没有多少人察觉它们的跨时代意义,有的还被当时的文坛同人有意无视。直到“整理国故”运动兴起,其“现代的”与“科学的”文学思想才开始备受关注,进而在文学研究会同人的推动下,被置于“文学革命”带来的新的观念视野与问题意识中加以认识,其本人也被逐渐建构为“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与此相伴的,是“新文学”在“文学革命”之后的自我调整与成长,以及“新思潮”的内在辩证与突破。王国维的“先驱”意义既在如是历程中被“发现”,也参与照亮了这一历史进程。这是一种“传统”的发明。而此番发明的结果,很快便以文学史书写的形式被确认下来。
  • 李浴洋
  • 全文[ PDF 1864716.0 MB ] 2022.6(11):77-84  共有 353 人次浏览
  • 传的解放 ——桐城文体与《阿Q 正传》的生成
  • [摘要]对鲁迅《阿Q 正传》文体创变的体察,若置于“五四”前后批判桐城古文的思潮中,或许能够得到较为鲜活的别解。鲁迅禀受浙东学脉之濡染,从章学诚与章太炎的学术中挹取思想泉源,以戏仿与反讽的方式,弛解了桐城派传状文体的藩篱。“正传”标目的确立,在辨体中实现了破体,营造了同名异实的混成意趣,消解了“古文辞禁”的正统性。而“巴人”与“阿Q”的出场,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以国史馆臣为代表的权力话语。《阿Q 正传》的生成过程,隐然呈示出鲁迅与桐城古文家及其流裔争胜的意味,从而实现了传的解放,树立了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史笔叙事与文体革新的典范。
  • 辛明应
  • 全文[ PDF 1882291.0 MB ] 2022.6(11):77-84  共有 487 人次浏览
  • 从《英文学史》到《宋元戏曲史》 ——“文学史”观念的旅行与王国维...
  • [摘要]1907 年,王国维在其主编的《教育世界》杂志“传记”/“史传”栏中,陆续刊印了数篇西方文学家的传记,是为其转途文学的风向标。其中《莎士比传》《倍根小传》《英国大诗人白衣龙小传》三个文本翻译自日本近代文学理论家坪内逍遥所撰写的《英文学史》(1901)。王国维通过择译,接纳和改造了“文学史”这一新的述学文体。他从坪内文学史中所习得的“批评”“比较”“述史”的方法,呈现在1913 年所完成的《宋元戏曲史》一书中。对上述文学家小传和底本的考察,有助于呈现“文学史”观念在东亚的旅行过程,以及王国维展开文学研究时所借助的资源。
  • 周旻
  • 全文[ PDF 1910533.0 MB ] 2022.6(11):85-92  共有 495 人次浏览
  • 呼应与异见 ——论“文学革命”与“美术革命”之关联
  • [摘要]新文化运动视域下的“文学革命”与“美术革命”联系紧密。新文学家们试图将文学的影响力扩大到美术领域,而美术界也有意识地借鉴“文学革命”的思路。在启蒙、科学、个性主义、平民化等具体问题上,两者既相呼应又存在相异的思考路径。美术界对“文学革命”主流话语的反思,表明其有意识地对“五四”时期勃兴的工具理性话语进行纠偏,是对以科学、理性为内核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补充和丰富,显现出新文化运动内部的多重面向,其立足于自身固有的文化体系、审美规律进行的现代变革,对构建中国现代文艺的主体性和民族性至今依然具有积极意义。
  • 张森
  • 全文[ PDF 1819377.0 MB ] 2022.6(11):103-111  共有 351 人次浏览
  • 从“夜读”到“札记” ——茅盾晚期批评文体的生成
  • [摘要]茅盾《夜读偶记》的写作,经历了从1956 年到1957 年的漫长过程,不仅造成了文风表述上的前后不一,而且呈现出内在的矛盾与张力。如果能以《夜读偶记》的文本生成作为切入口,尝试从文本发生学的视角,依托茅盾的大量札记和眉批,寻找并分析支撑《夜读偶记》得以生成的“前文本”,并将茅盾的“夜读”状态与“札记”文体有机关联,那么就可揭示文本背后包蕴的写作方式与文体新变等关键“症候”, 探析以札记和眉批为代表的写作如何构建了茅盾晚期文学批评的文体与风格。
  • 肖进
  • 全文[ PDF 1813579.0 MB ] 2022.6(11):112-119  共有 486 人次浏览
  • 《李自成》内含的多重叙事话语
  • [摘要]《李自成》漫长的创作周期所导致的文本新旧话语的斑驳重叠,是这部作品60 年来引发评价冲突的主要原因。《李自成》内含了多重叙事话语,具体体现在传统叙事话语的复现、红色文艺叙事话语的皴染,以及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人文叙事话语的渗入三个方面。三种叙事话语以鉴仿或因袭、移用或比附、接续或呼应的方式与小说建立了互动关系。多元性的叙事话语尽管增强了历史书写的弹性,丰富了人性表现的内涵,回应了现实政治的诉求,但也引发了历史叙事中古为今用的限度、艺术反映与“历史限高”的关系、小说织线与文本整体图案的统合性等诸多问题。《李自成》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民族气派的建构,对当代文学的民族化发展路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 惠雁冰
  • 全文[ PDF 1880168.0 MB ] 2022.6(11):120-130  共有 421 人次浏览
  • 论王蒙革命记忆书写的情感结构 ——对读《青春万岁》与《恋爱的季节...
  • [摘要]王蒙的《青春万岁》和《恋爱的季节》在历史情绪再现、主体心灵构型与情感结构还原上,存有内在关联。青年革命者参与建构革命历史记忆,体验“革命第二天”后的日常婚恋生活,反思自我历史意识的局限性。王蒙新旧记忆话语的叙事视差源于情感结构转换和对历史记忆的认知变迁。《青春万岁》与《恋爱的季节》的记忆表述和情感结构内蕴互文性与承续性。王蒙的革命记忆书写再现了集体记忆/文化记忆与浪漫革命情感的关系,以及青年情动经过与日常婚恋记忆的情动力。在情感转向视角下,记忆主体活跃于崇高和喧哗的历史声景中,历史与记忆的互动和张力推进时代情感结构转换,并辅助王蒙精神成长。
  • 韩旭东
  • 全文[ PDF 1861765.0 MB ] 2022.6(11):131-137  共有 451 人次浏览
  • 技术时代的“人”与“文” ——陈祖芬《挑战与机会》与新时期文学的...
  • [摘要]“新时期文学”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发生的范式转型,是一个长期困扰着当代文学研究的难题。而80 年代总体社会图景在文学研究中的缺失,则是导致该问题的重要原因。报告文学作家陈祖芬创作于80 年代中期的文集《挑战与机会》为我们提供了从该角度探讨文学转型的契机。区别于同时代作家对“纯文学”的想象与实践,陈祖芬试图直接面对城市改革的时代难题;同时,“改革”题材的难度也迫使作者自身的文学书写体制发生了变革,因此该文集较为典型地反映出新时期文学中的“现实主义”路向在技术时代下的转型问题。借助社会—形式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挑战与机会》的个案分析,可以描绘出这一类现实主义文学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的转型轨迹与社会动力。
  • 何卓伦
  • 全文[ PDF 1869683.0 MB ] 2022.6(11):138-146  共有 397 人次浏览
  • 近年“笔记体小说”创作与传统的当代转化
  • [摘要]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带有“笔记体小说”文体特征的小说创作尝试者颇多,其中不乏佳作。近年,随着莫言与贾平凹分别推出新作《一斗阁笔记》与《秦岭记》,“笔记体小说”再次引起关注。这关涉传统文学资源的当代转化、当代文学对传统文学资源的借用等问题:原作改写、文体学借鉴、精神性与思想性层面的回归,甚至一定程度上的“照抄硬搬”,都是常见的方式。这也意味着传统文学资源的当代转化是一项“未竟的事业”,不可能被完成或穷尽。正是有赖于传统资源当代转化的“进行中”状态,当代文学版图的重塑,当代文坛的持续创新,其活力源泉才得以绵延不绝。
  • 谢尚发
  • 全文[ PDF 1882613.0 MB ] 2022.6(11):147-157  共有 338 人次浏览
  • 王安忆弄堂叙事:习性互补与恋地情结
  • [摘要]上海弄堂是王安忆小说叙事中的精神原乡。王安忆弄堂叙事,多以新社会为时代背景,呈现弄堂空间各色人等的生活习性与文化面貌,既刻绘新上海的工农气象与豪迈风尚,又摹画老上海的摩登遗韵与老派风雅。王安忆笔下的弄堂天地,异质文化交织,多种社会生态共存。王安忆小说作品对弄堂不同人士的文化区隔洞幽察微,却不过于强调不同阶层文化习性之排斥性,而是以习性互补与文化互渗之叙事,叙述不同身份市民之间对话共情之新上海故事。以区隔消融之共情叙事为基础,王安忆将文化区隔的竞争叙事转化为包容文化多样性的市民共同体叙事,让弄堂空间成为各类居民共同拥有的“记忆之场”与情感依恋之地。
  • 余岱宗
  • 全文[ PDF 1768450.0 MB ] 2022.6(11):158-167  共有 381 人次浏览
  • 陶集年号甲子案”与陶渊明自定本集 ——对一桩文学史公案的还原考察
  • [摘要]“陶集年号甲子案”发端于《宋书·陶潜传》,李延寿《南史》、《文选》五臣注为之推波助澜,使之深入人心;身处易代之际的诗人们不断形诸吟咏,成为士人的一种精神寄托。对此,清代陶澍等学者认为,《宋书·陶潜传》记载的情况发生于陶集自定本的目录中,沈约此言乃是“发其微趣”“据录之体例为言”。这实际上为解决这一文学史公案提出了一种假说。桥川时雄和朱自清均否定此说。本文结合宋刻递修本陶集,为此假说提供了若干实证,也对早期陶集的编纂和流传情况进行了考索。
  • 范子烨
  • 全文[ PDF 1890859.0 MB ] 2022.6(11):168-180  共有 335 人次浏览
  • 论初唐叙情长篇诗歌的艺术特征和诗史意义
  • [摘要]叙情长篇是叙述个人经历与抒发情思相结合的长篇诗歌,存在于多种诗歌体裁中。初唐的叙情长篇具有承前启后的诗史意义,不仅淡化了对社会背景、家族影响的叙述,充分围绕主体的经历、情志来展开并用以述怀、陈情,使叙情长篇具有了稳定的主体叙述视角,同时还探索出比较稳定的长篇结构和艺术创变的基础路径。其突出的主体性和稳定而富于变化的结构使其成为叙情长篇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为后来诗人进一步拓展长篇的艺术奠定了基础。
  • 杨照
  • 全文[ PDF 1872731.0 MB ] 2022.6(11):181-189  共有 478 人次浏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