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论口头文学的接受
  • [摘要]口头文学的演述活动是公共性事件,演述场域和受众之间是耦合关系。演述者与受众的关系呈现以下特点:一、口头文学接受主体的“前理解”与演述内容具有“强关联性”;二、文学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众多演述人受众”的互动关系,在演述场域中他们之间不仅会发生角色互换,还会共享相关知识汇聚起来的“传统池”;三、在叙事变异的维度上,文本具有“新生性”和“开放性”特征;四、演述人与受众是共生关系,他们之间互为条件,而且演述事件与演述环境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文化背景之间所形成的整体关系可以“演述—生境整一性”概括。传统社区内部的向心力和其边缘的“核心—边缘模式”表明整一性也是动态的和变化的。
  • 朝戈金
  • 全文[ PDF 1532152.0 MB ] 2022.4(11):5-14  共有 971 人次浏览
  • 赛博格女性主义批判——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视角
  • [摘要]哈拉维凭借赛博格形象构建起新的女性主义理论,并试图模仿《共产党宣言》的形式将之宣扬为女性解放的新乌托邦,然而在自诩为对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外表下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与拒斥。哈拉维的赛博格理论虽然直接承继自控制论,但当哈拉维将之化用为一种后女性主义理论,它实际上受到的是后结构主义等后现代理论的影响,并直接与后殖民主义的身份政治相呼应,试图以对辩证法的摒弃和对唯物史观的超越实现以赛博格为新的革命主体的解放论。所以,哈拉维以赛博格理论为核心的女性主义客观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之于女性主义的核心价值,即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的决定性意义。此外,面对赛博格理论,也要充分理解其作为一种文化理论的“盲视与洞见”,当面对其具体性时,詹姆逊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不可逾越的地平线”的忠告仍具有现实意义。
  • 张墨研
  • 全文[ PDF 1482782.0 MB ] 2022.4(11):15-23  共有 962 人次浏览
  • 论“崇高”的六个层次
  • [摘要]“崇高”从一个修辞学概念开始其历程,在诗学、伦理学、美学中逐步获得其内涵,成为自然、道德与心灵三者的结合,呈现出六重内涵:观照非凡之物以提高灵魂;对自然的神圣热忱;心灵的振奋、悲怆与释然;高贵的心灵及对之的敬重之情;内心理念的超越能力与心灵的自我提升;敢于较量的勇气与战胜自然的使命。崇高判断从对非凡之物的感性观照开始,以精神胜利般的愉悦结束,是心灵之自由的体现。
  • 刘旭光
  • 全文[ PDF 1521082.0 MB ] 2022.4(11):24-31  共有 799 人次浏览
  • 论艺术生成的差异逻辑
  • [摘要]艺术通过差异生成。这种差异体现在两个维度,即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就时间维度而言,丹托的风格矩阵揭示了艺术生成与流变的具体逻辑,每一种新风格的出现,都会赋予以往艺术作品新的属性。豪泽尔和布鲁姆对此也有论述。就空间维度而言,布尔迪厄的艺术场域表明艺术通过差异在场域中获得独特的占位,并由此改变整个艺术场域中的位置关系。虽然他们的角度和重点有所不同,但内在是相通的,都强调艺术在与其他艺术的差异关系中界定自身。从逻辑上讲,艺术基于差异的生成具有无限性。在现实中,这体现为艺术史中激烈的竞争,以及由此导致的影响的焦虑。
  • 卢文超
  • 全文[ PDF 1523081.0 MB ] 2022.4(11):32-40  共有 655 人次浏览
  • 杜博的诗画对观与艺术理论的现代起源
  • [摘要]文艺复兴之后,随着贺拉斯《诗艺》的重释,“诗如画”语义向一律论方向变迁,出现了画法上的诗化与诗论中的图画主义。德·皮勒、艾迪生、杜博、凯姆斯伯爵、狄德罗、伯克、莱辛等先后阐发诗画关系。杜博在《对诗与画的批判性反思》中围绕诗画,论及艺术功能论、媒介论、题材论,也涉足艺术的跨媒介潜能,随着狄德罗、莱辛的发扬而形成一条理论脉络。“人工激情”论在本质上是一种摹仿论版本,通过论证作为摹本的诗画作品以相似方式造成受众的心理效果而支持着体系观念。它比巴托版摹仿论更开放,更方便容纳崇高感的鉴赏理据。在现代艺术理论史上,杜博的承启位置与起源价值应当得到彰显。
  • 张颖
  • 全文[ PDF 1549462.0 MB ] 2022.4(11):41-50  共有 904 人次浏览
  • 审美理解的“自治”——论后期维特根斯坦美学的实践维度
  • [摘要]国内文艺美学界往往从“家族相似”路径将后期维特根斯坦美学定为消解论美学,但这与其积极的实践取向不符。根据其理解论的实践维度,可重新勘定其美学路径。实践的“自治”为审美理解的“自治”奠基,体现在审美理解的“不及物”语法上,指审美进程无法用命题知识化约的自治性。最终,艺术哲学将作为一种实践性的审美理解论存在,不必增添额外的理论语言“解说”艺术发生的原始现象,而是直接“描述”艺术批评的实际进程,为审美实践本身作辩护。
  • 张巧
  • 全文[ PDF 1553885.0 MB ] 2022.4(11):51-58  共有 701 人次浏览
  • 于右任与晚清诗界革命思潮
  • [摘要]于右任《半哭半笑楼诗草》,题材题旨上有着鲜明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倾向,诗体诗风上属于较为典型的“诗界革命体”;其问世,既是1903年兴起的革命思潮波及三秦大地的生动写照,更是梁启超发起的诗界革命运动延展到西北地区的典型个案。癸卯前后,三原举人于伯循充当了“诗界革命”在关中士林的有力响应者;寓沪时期,革命党人于大胡子所办革命报章及其诗歌诗话,助推了革命思潮和革命诗潮;寓台时期,革命元老于右任仍对旧体诗抱有满腔改革热望,终其一生不负“革命诗人”和“爱国诗人”名号。长期以来,由于学界难见《诗草》真面目,于右任晚清时期散见于革命报章的诗歌诗话亦未受到关注,致使其在中国近代诗歌史上的突出业绩隐而未彰,至今仍未进入主流中国文学史书写视野。
  • 胡全章
  • 全文[ PDF 1500340.0 MB ] 2022.4(11):59-67  共有 407 人次浏览
  • “光绪废立”与《老残游记》:重释刘鹗的救国理想与文体革新&nbs...
  • [摘要]《老残游记》创作背景是刘鹗牵入“沈荩案”中,被误认为康梁党人,故此以文学形式为其同人团体发声。它被视为“谴责小说”,并看作“故事连缀”式的松散结构,实系一种误读。该书以“如何拯救中国”为核心主题,遵循“发现问题,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解决问题”的逻辑结构展开情节,斯宾塞社会学理论是其思想基础。在小说观念上,刘鹗接受梁启超“新小说”运动的影响,同时试图在文体和思想上均达成“集大成”的姿态;即试图跨越雅俗,统合起“新小说”和传统小说的各个门类,尤其是“哲理科学小说”“侦探小说”和“狭邪小说”“侠义公案小说”。
  • 郑学
  • 全文[ PDF 1500088.0 MB ] 2022.4(11):68-77  共有 412 人次浏览
  • 论章太炎的文体学
  • [摘要]章太炎的文体学以正名为思想基础,以建立语言文字规范为核心诉求,包含独具特色的文体分类学与文体流变论,对纷繁复杂的文体现象提出了独断而统一的规范性意见。他极力维护“记录”作为一种理性能力的崇高价值,由此也凸显了“存真的焦虑”。在中西文明强烈冲撞的时代背景下,他慧眼独具地揭示出汉语自身所包含的“规则系统的力量”,由此推动古典文学传统之再认。
  • 谢琰
  • 全文[ PDF 1494384.0 MB ] 2022.4(11):78-86  共有 392 人次浏览
  • 中国文学史在近现代的知识定位与话语竞争
  • [摘要]中国文学史在近代是一种重要的基础知识,而不单属于专业学术范畴。基础教育是当时文学史话语竞争的重要场域。最初竞争集中于如何让中国文学史在基础教育中落实。随着胡适等人有意识地在基础教育中构建新的文学史话语以宣扬白话文学,文学史的范围、分期与重点变作新的竞争焦点,并逐渐超脱教学,成为文学史学发展的主轴。新中国成立后,被忽视的旧焦点重新引发讨论,话语竞争的场域也因政治而变化,使中国文学史逐渐脱离基础教育,走向专业化。研究文学史的知识定位与话语竞争,促使我们关注文学史知识的传播接受、分析文学史话语的复杂成分并反思对文学史的认知方式。
  • 谢文韬
  • 全文[ PDF 1492097.0 MB ] 2022.4(11):87-95  共有 396 人次浏览
  • 中国近现代司法变革的文学反映——略论中国侦探小说兴起的社会背景及...
  • [摘要]侦探小说在中国的兴起与中国近代侦查制度的萌芽密切相关。晚清警政改革开启了侦探队伍建设,译介侦探小说成为晚清知识分子推动司法变革的文学自觉,而西方侦探小说也被视为指导和改良中国侦探界的“教科书”。但清末民国时期警政队伍良莠不齐,早期中国侦探小说创作以描写司法乱象为主要内容。随着写作技巧日渐成熟,中国文人推崇科学、重视理性、强调人权平等和司法独立的法治理想在小说中清晰体现,同时也在文学创作中提出要保留传统德性和警惕科学犯法。在这其中,程小青的“霍桑探案”与孙了红的“鲁平奇案”成就最高,一正一邪的“神探”和“侠盗”形象寄寓着中国平民文人对司法秩序和道德正义的建构与想象。
  • 周洁
  • 全文[ PDF 1537277.0 MB ] 2022.4(11):96-106  共有 352 人次浏览
  • 北大预科国文课程与新文化运动的互动——《学术文录》与1917年前...
  • [摘要]1917年前后编定的《学术文录》讲义推动了北大预科国文课程体系的变迁。“学术文”逐渐从原来的“文章”“讲读”课程中孕育出来,成为北大预科国文课中独立的教学内容。1919年后,受“整理国故”潮流的影响,课程更名为“国故论著集要”,《学术文录》也改名为《中国学术论著集要》。1924年,“国故论著集要”从北大预科的国文课程体系中独立出来,成为与国文并驾齐驱的必修课。这也是“国故概要”课程在北大预科国文课程体系中从萌芽、诞生到独立发展的过程。《学术文录》的编撰也是“整理国故”思潮的先声。钱玄同的佚文《学术文录上编叙目》梳理并重估了从先秦到清末的中国学术思想,发掘其中的现代内涵,展现了钱玄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骁将”重估“国学”传统时的复杂学术资源与现代思想眼光。《中国学术论著集要》在坊间被一印再印,《叙目》入选高中国文教材,并被指定为高中生国文必读篇目,证明了《学术文录》的广泛影响。
  • 张慎
  • 全文[ PDF 1495964.0 MB ] 2022.4(11):107-115  共有 335 人次浏览
  • 话剧意念的生成与命名
  • [摘要]中国人最初是从传统戏曲说白意识角度去体认从西方“贩来”的那种演剧形式的。白话文运动兴起后,有人企图用白话剧的称谓去指称“家庭戏”。站在为新文学辩护的立场上,新文学倡导者不愿意被用俗语演剧的“家庭戏”演艺倾向影响白话文的质地。继起的国剧运动倡导者们在把戏曲称作歌剧、并不赞同新文学倡导者不承认戏曲是“真正的戏剧”的立场上,也不大愿意把“纯粹新戏”称为白话剧。在新文学运动的强烈冲击下,用“朴实”但也更“直捷痛快”的话剧称谓去指称从西方引进的那种戏剧类型,得到人们的普遍首肯。从言语述说的视角上去建构话剧的演艺体式,是一种新的戏剧传统形成的特有途径,也是话剧意念生成可以依托的民族化方式。
  • 袁国兴
  • 全文[ PDF 1463171.0 MB ] 2022.4(11):116-122  共有 470 人次浏览
  • 艾青与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 [摘要]艾青在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的经历,对于考察他从绘画到诗歌的转向、诗学观念的形成及特点,以及窥探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的文学生态和作家创作之间复杂的关系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艾青这一时期的创作进行爬梳,结合《文艺新闻》《红旗日报》等报刊及时人的日记、回忆录等资料补缀出艾青在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的具体实践,可以看到艾青如何在复杂的历史语境中倡导“文艺大众化”的理念,怎样在艰苦的现实处境中追寻诗的时代感和诗艺的平衡。
  • 谭宇婷
  • 全文[ PDF 1451023.0 MB ] 2022.4(11):123-130  共有 597 人次浏览
  • 柳无忌的海洋文学理论
  • [摘要]在中国近代国家转型的背景下,一批知识人踊跃建构海洋学术,译介并研究欧美海洋文学。柳无忌的专业学养和学术兴趣使其在海洋文学理论的建构上有过人之处。柳无忌以题材界定海洋文学,并主要以英美海洋文学作品为材料论析海洋美学;他倡导海洋文学运动,主张以海洋写作推动中国文学创新、以海洋文学推进民国的海洋国家建设。他的海洋文学理论是国家文学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民族文学思想的一部分。柳无忌自觉地阐释海洋文学的重要问题,这标志着在中国文论史上海洋文学理论的形成,他的理论是民国海洋文论的高峰。
  • 陈绪石
  • 全文[ PDF 1517938.0 MB ] 2022.4(11):131-138  共有 505 人次浏览
  • 成为/不成为“台湾的崔承喜”——重读吕赫若小说《山川草木》
  • [摘要]台湾地区作家吕赫若的小说《山川草木》,在“皇民文学”的外衣下,展开对战争时局下殖民地知识分子主体状态的省思。在东京学习钢琴的富家女宝连,曾怀抱“成为台湾的崔承喜”的理想;成功将传统朝鲜舞蹈现代化、凝聚民族情感与反抗意识的崔承喜,也是30年代后期以来殖民地知识分子的理想标杆。吕赫若以宝连“成为/不成为台湾的崔承喜”的难题,召唤现实中的伙伴们在战争带来的巨大压抑和困惑中,重新审视这一文化理想,把殖民地知识分子如何对乡土、民众承担责任地思想、行动的问题,推到更深的认识层次,也为光复后他的走向地下革命,奠定着认识基础。
  • 李娜
  • 全文[ PDF 1503090.0 MB ] 2022.4(11):139-149  共有 521 人次浏览
  • 时空拓展、功能转换与媒介变革——中国网络小说的“长度”问题研究
  • [摘要]网络小说的长度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时空拓展上,互联网时代中国丰富的社会体验带来了网文反映社会“宽广度”与“时间跨度”的变化;功能转换上,网络小说的长度变化表现为虚拟性“故事集缀”结构、仿真性描写功能,及叙事节奏的快感机制的改变;媒介变革角度,网络小说的“超级长度”反映了网文的传播科技革新、资本运作方式创新、作者与读者定位变化,以及虚拟社区共同体的塑造。
  • 房伟
  • 全文[ PDF 1446980.0 MB ] 2022.4(11):150-157  共有 482 人次浏览
  • 新世纪网络小说的盛世叙事与中国气派
  • [摘要]新世纪网络小说在多级力量的合力推动下,走出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学发展之路:强大的高智商队伍为网络小说优质内容生产提供保障,网络小说“硬核”特质鲜明;类型小说借助文体创新和类型变革呈现创作“破圈化”趋势,形成多元化网络文学新格局;采用IP分发改编,创新“网络文学+微短剧”双引擎,拓宽网络文学IP生命线。新世纪网络小说在“守正创新”中实现迭代升级:创作主体用现实题材把握时代脉搏,用地方“指纹”与社会同频,用民族底色守护文明精义,重新认识并发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以新的语言、新的思想、新的境界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学审美风范,使网络文学逐步成为重塑中国形象、彰显中国精神、展示中国气派的强大新生力量。
  • 聂茂
  • 全文[ PDF 1499376.0 MB ] 2022.4(11):158-167  共有 434 人次浏览
  • 广播电台与新时期听觉经验的生成——从刘心武小说的播出说起
  • [摘要]1978—1980年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刘心武同时期创作的多部小说。通过广播电台的播出,刘心武小说以声音的形式迅速传播,极大提升了作家在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奠定了其在新时期文学中的地位。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爱情的位置》的播出不仅以爱情题材开启个人情感的回归,也在声音的层面上激活了现代主体的听觉经验。从媒介技术的角度说,文学借助广播实现“再媒介化”,符合新时期的时代要求,在生成“听觉共同体”的同时,也通过听众自主化的解读使小说超出自身的时代主题,体现出新时期听觉文化的复杂经验。
  • 杨毅
  • 全文[ PDF 1525825.0 MB ] 2022.4(11):168-176  共有 466 人次浏览
  • 论莫言小说的比喻思维
  • [摘要]比喻是想象的重要形式,比喻思维是艺术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莫言小说比喻丰沛,情感激越,呈现出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将莫言小说中有意施为的比喻全部提取出来,进行类型分析和必要的文本统计,从比喻密度、辞格运用、比喻与语境关系三个方面,可以对莫言比喻思维的规律和特点给出初步描述;继而,从文本分析出发,揭示莫言小说比喻修辞向小说技巧和艺术手法转化的多样形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莫言小说中动物形象的分布规律、书写方式和资源背景,揭示莫言小说比喻思维的思想基础,为进一步探究莫言小说的人性观察、历史想象和道德批判提供新的理论视镜。
  • 郭洪雷
  • 全文[ PDF 1531430.0 MB ] 2022.4(11):177-186  共有 725 人次浏览
 1  2